首页> 中文期刊>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Ⅷ.白蛉人工感染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Ⅷ.白蛉人工感染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摘要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