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三峡地区古代居住环境中的食虫目动物伴栖现象

三峡地区古代居住环境中的食虫目动物伴栖现象

             

摘要

三峡地区气候温暖、 潮湿,时令水果资源丰富,是我国食虫目动物演化的核心区之一.食虫目动物在三峡地区很早(早更新世早期)就与人类有伴栖关系.这种伴栖关系可以追溯到现生食虫目动物刚刚出现的一些种类上,如龙骨坡遗址的似毛猥(H.cf.Suilluys)、 似中华鼩猥(N.cf.sinensis)、 似喜马拉雅水麝鼩(C.cf.himalayica)等.在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时期,三峡地区食虫目动物与人类伴栖关系一直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以致在各种人类居址遗存(洞穴遗址、 阶地遗址、 城市遗址)中均发现有食虫目动物与人类伴栖现象.有些食虫目动物种类与人类伴栖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步成为现在西南某些城区分布密度最高的小型哺乳动物,如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等.食虫目动物个体小,骨壁薄,考古现场需要采用筛选法、 水洗法等进行有目的的搜寻和采集,才能提取到食虫目动物研究标本.开展食虫目动物的考古研究,可填补古生物与现代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了解动物群演化过程中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为解析古遗址生态环境、 时代特征、 文化内涵等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