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学前缘 >西藏雅拉香波早白垩世变质基性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雅拉香波早白垩世变质基性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雅拉香波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的变质基性岩。为进一步探讨雅拉香波变质基性岩的岩石成因、岩浆源区以及其经历的变质过程,本文报道了雅拉香波变质基性岩及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电子探针成分数据。研究表明,雅拉香波变质基性岩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127.97±0.47)Ma,形成于早白垩世。变质基性岩可分为弱变形(组1)和强变形(组2)两种类型。组1具有较低含量的SiO_(2)(41.82%~48.23%)、Na_(2)O(0.48%~3.06%)、K_(2)O(0.05%~0.12%),相对较高含量的Al_(2)O_(3)(11.31%~13.88%)、CaO(8.87%~15.36%)、MgO(4.62%~7.47%);相比于组1,组2的Al_(2)O_(3)含量(19.65%、22.46%)明显升高,MgO含量(3.26%、3.5%)降低,其他元素含量差异不大。斜长角闪岩的SiO_(2)含量为47.41%~48.53%,Na_(2)O(3.41%~3.84%)、K_(2)O(0.56%~0.6%)含量低,具有较高的Al_(2)O_(3)(13.98%~14.24%)、CaO(10.88%~11.40%)、MgO(6.12%~6.15%)含量。变质基性岩和斜长角闪岩均属于玄武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性质。组1和斜长角闪岩显示出平缓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非常类似,而组2则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的特征;地壳组分对变质基性岩的贡献很小,而斜长角闪岩表现出明显的壳源物质混染特征。雅拉香波变质基性岩为一退变质演化过程,经历了石榴子石相变质作用阶段及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阶段。变质基性岩同时具有N-MORB和E-MORB的特征,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可以与Comei大火成岩省内已报道的基性岩进行很好地对比,暗示它们具有相似的岩浆源区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形成于地幔柱活动条件下与大印度从澳大利亚裂解出来有关的伸展背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