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核动力工程》 >核废料地质处置天然类似物研究及其意义

核废料地质处置天然类似物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

深地层埋藏是目前首选的核废料处置方案。由于放射性核素的长半衰期和辐照导致的某些不可预见性因素,我们需要根据天然类似物研究的成果与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综合评估和预测核废料处置场的安全性。铜、铁等自然金属类似物的研究指出,壁厚10cm的铜质包装在几十万年内都不会破裂;一定厚度的铁质容器至少也能保证核废料在1000年内不与地下水接触。由于膨润土具有遇水即胀的特点和吸附阳离子的能力,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核废料回填材料,然而其膨胀和吸附性在温度高于100℃时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核废料处置场的设计温度最好在100℃以下。铀在还原性环境中以UO2形式存在时溶解极低,实际上不迁移;但在氧化性环境下以U6+形式存在时就变得很活泼。辐照可能会造成局部的氧化环境导致U的迁移,但围岩和回填材料中的还原性物质又会将U6+还原为U4+从而使铀的迁移限制在几米的距离之内.理论上,可以根据发生过地下水蚀变的类似地质体的水/岩比等参数计算Sr、Cs等元素的迁移,从而估算核废料中重要核素90Sr和137Cs的迁移量;核废料中其他放射性核素碍、镎、钚和超铀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太低,无法直接测量,但它们的地球化学性质与稀土和铀钍等元素相近,因此可根据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