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动物学研究》 >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生态选择

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生态选择

         

摘要

因为“乱交”和父子关系模糊,北非猕猴(Macacasylvanus)的高强度雄-婴照料(IMC)超越了性/亲选择理论的作用范围,而使行为灵长类学界陷入理论困境。我们发现藏猕猴(Mthibetana)雄性交配机会是等级和年龄依赖的,因而父-子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北非猕猴,但二者有相似的IMC和贫乏生境(高纬度、高海拔和少果实),昭示了行为-生境的逻辑联系。峨眉山藏猕猴除秋季有猕猴属动物喜食的果实和竹笋供应外,其他季节不得不以树叶和青草薄壁细胞中少量的单糖为能源。有趣的是,它们的断奶(婴幼儿生存的瓶颈)期起点和交配也集中在秋季;其代价是半数婴儿要出生在隆冬时节。由此引出的冬季能耗增加(维持体温和妊娠、哺乳)与食物匮乏的矛盾,则以越冬前储能(脂肪)、越冬后期消耗身体结构材料的方式解决。这表现为成年体重在秋末升至年周期波动的峰值,冬末降至谷点;以平均值141(F)和183kg(M)为基准,则波动幅度为±19%(F)和±7%(M)。其中,冬末高达27倍的两性失重比给出了二者繁殖投资差异的近似测度,也昭示了雄性对雌性“雪中送炭”或IMC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此,IMC与贫乏生境的逻辑联系获得了必要的生理学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