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第十三个月亮的隐喻——论法斯宾德影片中社会化机制下的主体何以出现

第十三个月亮的隐喻——论法斯宾德影片中社会化机制下的主体何以出现

         

摘要

作为德国新电影主将的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对"现实"超乎寻常的关注使其置身于一种狂暴的不安状态。作为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法斯宾德对父辈及自己在战后德国的现实生存环境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成为其一贯的主题诉求。社会化的机制生产、个体的主体性如何建立以及主体在现代主义生存方式下的焦虑都以其强烈的美学意愿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转化,形成一种对社会现实层面呈批判式的美学风格。本文试图在描述法斯宾德影片美学特征的同时,对导演关于"现实"的主体性的介入方式进行分析探究,理解法斯宾德如何用影片呈现他的主观理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