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金融法苑》 >从 “国际惯例”到“本土移植”:我国证券化融资的历史特点

从 “国际惯例”到“本土移植”:我国证券化融资的历史特点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金融创新一方面带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资金的融通效率,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作用;另一方面在普遍肯定以“破”为“立”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金融创新在实现信用工具的同时,又明显地呈现出市场参与主体为了自身利益而盲目从事监管套利以规避监管的不良意图,金融作为工具的边界与尺度不断遇到“合理”与“不合理”的挑战.整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依然主要处于政府主导模式,金融产品的创新受到监管力量的强约束,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数量型增长而非质量型增长,且所谓的金融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过往诸多市场实践和监管变迁史证明我们还只是初步了解了金融作为工具的“壳”(方式)之所现,但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金融监管机关都未必能够充分理解金融作为工具的“核”(本质)之所在由此引发一轮又一轮对于市场开放、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不断反思与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