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微体古生物学报 》 >西鄂尔多斯八种沙生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地史演化意义

西鄂尔多斯八种沙生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地史演化意义

         

摘要

西鄂尔多斯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植物和沙生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地区植物区系表现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后裔的古老性。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西鄂尔多斯地区四科八个种的沙生植物柽柳(TamarixchinensisLour)、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eb)、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 m.)、沙竹[Psammochloa villosa(Trin.)Bor]、白刺(NitrariatangutorumBobr)、白山蓟[Olgaea leucophylla(Turcz.)Iljin]、顶羽菊[Acroptilon repens(L.)DC.]、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Turcz.)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差异较大,孔沟有单孔,三孔沟,三沟等不同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是细网状纹饰和刺状纹饰。花粉形态相对于植物其它性状在演变过程中较为保守,与植物早期生长环境息息相关。这八种沙生植物对极其干旱的沙生环境都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是西鄂尔多斯地区古环境与其长期协同进化和长期适应的结果。这对重新认识西鄂尔多斯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和荒漠地区地史变迁与沙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