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扬子江文学评论 >在互文中寻绎南京大屠杀书写的可能性——评房伟的长篇小说《石头城》

在互文中寻绎南京大屠杀书写的可能性——评房伟的长篇小说《石头城》

     

摘要

中外作家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书写,已渐成气候。就小说创作而言,早期有黄谷柳《干妈》(1938)、阿垅《南京血祭》(1939)、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1938)、张恨水《大江东去》(1943)、堀田善卫《时间》(1955)等作品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则出现了李贵《金陵歌女》(1988)、邓贤《落日》(1996)、严歌苓《金陵十三钗》(2005)、祁寿华《紫金山燃烧的时刻》(2005)、南翔《1937年12月的南京》(2006)、莫·海德《南京的恶魔》(2009)、哈金《南京安魂曲》(2011)等优秀作品,这些小说从不同维度进入南京大屠杀的书写,在创意构思与观念表达上各有其追求。其他如电影、日记、报告文学和历史著作,亦多有引人瞩目之作。对于后来的创作者而言,尽管尚不至于因敬畏“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停笔,但相关作品汇聚在一起,确实给新的创作计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房伟进入这一重大题材,还有多少可供他自由驰骋的空间呢?

著录项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