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综合临床》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右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体。分为2组,对照组12只,仅植入复合物;实验组12只,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定量变量组间所得数据比较,采用SPSS 11.5软件行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结果筋膜瓣机械性地阻碍了纤维结缔组织和周围软组织进入骨缺损部位,保持骨缺损部位有相对稳定的环境;膜下间隙空间本身及充填物的形状和量对骨再生的形状和量起决定作用;在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同时建立其血液供应,2组术后4周的吸光度值[对照组(0.732±0.021)与实验组(0.651±0.0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术后4、8、12、16周)的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的比值[对照组为(2.32±2.57)%、(8.37±3.52)%、(28.57±2.98)%、(47.24±3.42)%,实验组分别为(19.37±3.52)%、(30.24±3.42)%、(58.76±4.62)%、(88.72±5.84)%]和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对照组为(5.04±1.62)%、(10.37±2.96)%、(18.20±2.12)%、(17.82±2.74)%,实验组为(17.53±2.86)%、(35.24±1.13)%、(48.76±4.62)%、(57.72±5.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无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还是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明显优于无筋膜瓣对照组。结论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具有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和膜引导性骨再生双重作用,对骨缺损有极好的修复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