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慢性颈脊髓压迫兔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

慢性颈脊髓压迫兔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

             

摘要

目的:探索慢性颈脊髓压迫后电生理变化规律,及其与脊髓损伤内在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8在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完成。①分组:将4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大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为6,8,12周组,共6小组,每小组7只。②实验组经颈4,5椎体前螺钉多次缓慢加压造成兔慢性颈脊髓受压模型。对照组行颈5手术入路,不置入螺钉,普通饲养,分别于6,8,12周处死取材。③用改良Tarlov法,对其肢体肌力进行评估。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体感皮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参加实验动物42只,实验组有6只退出观察,随机补充6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42只兔。①实验组各时间段改良Tarlov法分值差别不明显,在12周改良Tarlov法分值变异性变大,部分动物神经功能趋于好转,而部分动物功能进行性恶化,对照组神经功能正常。②诱发电位潜伏期比术前明显延长,并趋于增加,12周后有所回落,12周实验组4,6,8,12周潜伏期分别是(13.56±1.11),(14.31±0.56),(16.25±0.36),(14.74±1.78)ms;波幅变化较大,趋于逐渐降低,至12周又逐渐增高,12周实验组4,6,8,12周分别是(3.45±0.71),(4.23±1.97),(2.51±0.83),(2.98±0.73)V。③形态学观察示灰质神经元减少,白质脱髓鞘变性。结论:对于慢性脊髓压迫,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能反映脊髓损伤程度和预后,可作为临床观察指标,波幅变异性大,无确切临床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