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肝脏病杂志》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变化的病理意义

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变化的病理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 2、MMP 9)活性变化及其病理意义.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4周1 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2、3 d、1、2、4、6、8周作为动态观察时相点;MMP-2和MM P-9活性测定采用酶谱法,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窦壁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和Ⅰ型胶原(C I)表达,weste rn blot方法测定肝组织金属组织蛋白酶抑制剂2(TIMP 2)含量.结果造模后第2、3天,MMP 2、MMP 9活性(灰度值)显著增加(2 d:MMP-2正常对照组为54.72±4.56,模型组为70.76±7.63,F=16.27,P<0.05;MMP-9分别为25.72±4.29和51.76±15.33,F=13.38,P<0.05).肝窦壁CⅣ(阳性面积比%)在造模第2、3天直至1周显著减少(2 d:正常对照组为6.06±1.35,模型组为2.86±0.63,F=69.12,P<0.05),4周末则显著增加(正常对照组为6.06±1.35,模型组为8.04±1.50,F=14.42,P<0.05).MMP-9活性与肝窦壁CⅣ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729,P<0.05);肝窦壁LN沉积4周末达峰值;正常肝窦壁无C I表达,造模4周后肝窦壁C I呈阳性染色; 4周模型大鼠可见完整的基底膜形成;肝纤维化后期TIM P 2表达异常增加.结论早期MMP 9(主要的)、MMP 2活性升高,降解肝窦内皮细胞下正常分布的CⅣ,是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后期T I M P-2表达增加,可能是该模型肝纤维化不易自行消退的原因之一.

著录项

  •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年第5期|267-270|共4页
  •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内科学;
  •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大鼠; 金属蛋白酶类; Ⅳ型胶原; 层黏连蛋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