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血液学杂志》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 V617F基因突变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 V617F基因突变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 V617F基因(以下简称JAK2基因)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该突变在汉族和维吾尔族MPN患者中的差异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方法,对134例(维吾尔族55例、汉族79例)bcr-abl阴性MPN患者进行JAK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①MPN患者中JAK2基因总突变率73.1%(134例中98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JAK2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4.3%(51例中43例)、69.7%(66例中46例)及52.9%(17例中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汉族MPN患者中JAK2基因突变阳性率为78.5%(79例中62例),维吾尔族MPN患者中突变阳性率为65.5%(55例中36例),两族患者JAK2基因突变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分析PV、ET及IMT三组患者中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JAK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其血常规指标明显高于JAK2阴性患者,出现脾脏肿大、并发血栓出血及转化的概率明显增高(P<0.05);而以上临床特征在两民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ET及IMF等经典MPN患者中均有较高的JAK2基因突变率;汉族与维吾尔族MPN患者该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JAK2基因点突变在不同地域和人种的MPN患者中差异不显著,其可能具有相同的分子发病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