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地球物理学报 >扬子褶皱带侏罗纪砂岩古地磁及其褶皱带弧形弯曲的成因

扬子褶皱带侏罗纪砂岩古地磁及其褶皱带弧形弯曲的成因

     

摘要

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扬子褶皱带和中扬子褶皱带走向差异的机制,我们对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的关键地区重庆市万州和云阳两个地区的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逐步热退磁分离出两个组分,低温组分(LTC)在所有样品中均分离出来,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中侏罗世样品和万州地区的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HTC)也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云阳地区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通过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在褶皱展平至33.8%时,精度参数达到最大,相应的古地磁方向为D=19.1°,I=48.9°(α_(95)=6.3°),古地磁极为73.5°N,198.2°E(dp=5.5°,dm 8.3°),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极对比,此高温组分揭示云阳地区在褶皱变形的后期经历了7.7°±6.1°的顺时针旋转.结合前人的数据,我们认为中扬子褶皱带普遍存在弯山构造(orocline),这可能与华北板块向华南板块的挤入作用有关;但足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地区的弧形弯曲总体上不是由弯山构造形成的,很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的宏观板块构造背景下的应变分异作用形成的.

著录项

  •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第12期|3072-3082|共11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地磁学;
  • 关键词

    扬子褶皱带; 侏罗纪; 古地磁; 弯山构造;

  • 入库时间 2023-07-25 10:47:16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