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兔角膜愈合的实验研究

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兔角膜愈合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