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摘要

目的观察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背部右侧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将3个血管体之间的2个交界区域由皮瓣蒂部开始以远依次命名为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SD大鼠分为常规皮瓣组40只、单纯延迟组30只、延迟皮瓣组40只。(1)于常规皮瓣组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大鼠直接行皮瓣手术,术后0(即刻)、1、2、3、7 d分别处死6只,取2个闭塞区域全层皮肤组织行HE染色检测血管密度及外径。剩余10只大鼠颈外静脉置管后行皮瓣手术,从术后0 d(5只)或术后1 d(5只)开始每隔2 d注射1.5 mL荧光素钠(100 g/L)观察皮瓣血运变化,每只注射4次;术后7 d,计算10只大鼠皮瓣成活率,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法行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内血管形态与分布。(2)单纯延迟组大鼠仅通过局部皮肤小切口手术结扎右侧胸背动脉,术后0(即刻)、1、2、3、7 d分别处死6只大鼠同常规皮瓣组部位取皮肤标本测量血管密度及外径。(3)延迟皮瓣组大鼠按单纯延迟组术式行延迟手术,术后7 d按与常规皮瓣组相同的方法选取、分配及处理本组所有大鼠并检测相应指标。对数据行成组样本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 (1)3组间比较,术后7 d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血管密度差异均明显(F值分别为2.69、2.76,P值均小于0.05)。延迟皮瓣组大鼠术后7 d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血管密度分别为(29±7)、(31±8)个/mm~2,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的(23±5)、(23±3)个/mm~2(q值分别为5.67、6.01,P值均小于0.05),且显著高于组内术后0 d水平(q值分别为6.42、7.14.P值均小于0.05)。术后3、7 d,常规皮瓣组、延迟皮瓣组大鼠闭塞区域1血管外径显著高于单纯延迟组(q值为8.15~11.13,P值均小于0.05);延迟皮瓣组术后0、1、2、3、7 d[(65±8)、(63±13)、(69±9)、(67±8)、(64±13)μm]及单纯延迟组术后3、7 d闭塞区域2血管外径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相应时相点血管外径水平[术后0、1、2、3、7 d分别为(46±10)、(40±9)、(43±13)、(46±12)、(47±11)μm],q值为7.29~10.79,P值均小于0.05。常规皮瓣组、单纯延迟组大鼠术后3、7 d以及延迟皮瓣组大鼠术后0、1、2 d组内闭塞区域1与闭塞区域2间血管外径比较,差别明显(q值为5.32~9.56,P值均小于0.05)。术后3、7 d,常规皮瓣组及延迟皮瓣组大鼠闭塞区域1、单纯延迟组大鼠闭塞区域2血管外径显著高于组内术后0 d(q值为6.12~8.1 3,P值均小于0.05)。(2)术后7 d内,常规皮瓣组、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内来自蒂部的血液都顺利通过闭塞区域1覆盖血流动力学供区。术后0 d,2组大鼠皮瓣内的血液越过闭塞区域1后均发生持续约3 min的血流阻塞现象,常规皮瓣组出现在闭塞区域2附近,延迟皮瓣组出现在闭塞区域2远端约1 cm处。(3)术后7 d,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95±12)%,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的(80±9)%(t=2.91,P<0.01),皮瓣部分坏死仅出现在潜在供区。(4)术后7 d,与未行手术的左侧皮肤血管相比,常规皮瓣组大鼠皮瓣内闭塞区域1的血管扩张明显,相邻血管树间界限模糊,而闭塞区域2的血管变化轻微;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内2个闭塞区域的血管均明显扩张。结论本实验的延迟方法可促进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潜在供区的成活,其主要是通过皮瓣术前扩张闭塞区域2的闭塞血管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