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解剖与临床》 >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组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组患者溶栓治疗后造影发现左髂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即予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比3组患者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时间、溶栓效果评分、患肢健肢周径差,根据溶栓效果评分计算深静脉再通率,根据患肢健肢周径差计算患肢消肿率。结果 A、B、C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100.0%(21/21)、100.0%(21/21),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33.04±8.96)min、(43.15±12.97)min、(5.68±1.25) min,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13.3%(3/19)、3.3%(1/21)、3.3%(1/21)。3组间比较,C组成功置管时间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溶栓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术后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溶栓后第7天患肢健肢周径差均较溶栓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比较,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的评分、深静脉再通率、溶栓前后患肢健肢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3例患者中59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均未出现异常情况以及复发。末次随访时,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病变段均无堵塞,血流畅通;37例盆腔侧支循环中,6例盆腔侧支血管明显减少、31例完全消失,髂静脉均通畅。结论 3种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在置管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