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岩石学报》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摘要

本文报道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浦北岩体(东北带)、旧州岩体(中部带)和台马岩体(西南带)全岩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的LAM-MC-ICPMS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为典型S型花岗岩;高ISr(>0.721)和低εNd(t)(-13.0~-9.9)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古老地壳的重熔.岩浆结晶(~230Ma)锆石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11~-9,相应的TDM2模式年龄为1.9~1.8 Ga;少数结晶锆石的εHf(t)值逐渐升高到-4.5,TDM2降低为~1.5 Ga.捕获锆石(1681~384 Ma)的的εHf(t)值分布在-17.1~+3.4,TDM2主要集中在2.4 Ga、1.9 Ga和1.5 Ga.大部分岩浆结晶锆石εHf(t)值与根据"全岩εNd(t)值和‘地壳Hf-Nd相关'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9 Ga的地壳是最重要的物源区.部分岩浆锆石与捕获锆石具有相同的TDM2~1.5 Ga,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5 Ga的物源区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由于缺少TDM2>2.0 Ga的岩浆锆石,少量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2.4 Ga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因为缺少显著幔源特征的高εHf(t)值锆石,本文认为地幔物质基本没有参与该S型花岗岩带的形成.

著录项

  • 来源
    《岩石学报》 |2007年第2期|403-412|共10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P588.121;P597.3;
  •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 S型花岗岩; 锆石; Sr-Nd-Hf同位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