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岩石学报》 >蒙古国铜矿床主要类型、典型矿床、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

蒙古国铜矿床主要类型、典型矿床、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

         

摘要

铜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工业资源之一,在2010年之前,一直是蒙古国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之后被煤炭资源所取代。总体上,蒙古国地质矿产研究与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蒙古国铜矿床可分为斑岩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型、与花岗岩有关铜矿、矽卡岩型、玄武岩型及砂岩型等6种类型,但最重要的具工业意义的铜矿床是斑岩型及VMS型。蒙古国铜矿床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埃迪卡拉纪)、晚泥盆世、晚石炭世和三叠纪-早侏罗世等4个时期。空间上,蒙古铜矿床可大体分为南、北2条成矿带,分别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演化有关。南Cu矿带自北而南可进一步划分为北、中、南3个成矿亚带,分别是泥盆纪VMS型Cu-Zn及多金属、晚石炭世斑岩型Cu-Au和晚泥盆世斑岩型Cu-Au-Mo等成矿亚带;而北Cu矿带则可分为南、北2个亚带,且其铜矿化时代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蒙古斑岩铜矿床均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属“俯冲型”斑岩铜矿,其中与古亚洲洋有关的南Cu矿带主要形成于俯冲带上方的洋内弧及弧后盆地环境,而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的北Cu矿带则形成于陆缘弧环境。蒙古北Cu矿带受蒙古山弯构造的影响,向西不能延出国境,而其北、南亚带向东则分别延入俄罗斯外贝加尔和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对南Cu矿带而言,除了其北亚带(VMS型铜矿带)向西-西北延入我国阿尔山泰南部是可以确定外,其他2个亚带向两侧的延伸情况均不明朗,因此要理清它们的延伸,尤其是产有欧玉陶勒盖晚泥盆世超大型Cu-Au-Mo矿床的南亚带的区域延伸情况,尚需要系统的区域构造-地层-岩浆岩-矿床等对比研究工作。蒙古其他类型的铜矿,如矽卡岩型、与侵入岩有关热液型、玄武岩型、砂岩型及镁铁质层状杂岩型等矿床(点),目前均仅发现小型矿床或矿(化)点,其成矿及找矿潜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