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岩石矿物学杂志》 >西藏驱龙矿区中新世侵入岩锆石微量和Hf-O同位素研究

西藏驱龙矿区中新世侵入岩锆石微量和Hf-O同位素研究

         

摘要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体)、成矿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P斑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X斑岩),以及成矿后的高镁闪长玢岩,且在花岗闪长岩中发现有闪长质包体.如此丰富的岩浆岩组合为系统研究碰撞环境下斑岩矿床成矿岩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驱龙矿区各类岩浆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及Hf-O同位素组成,并估算了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约束了岩浆起源及演化过程,特别是成矿斑岩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质包体中锆石具有高的Ce/Ce*值(平均值分别为111、117)和相似的Hf-O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主要变化于+7~+10及+7~+9之间,δ18O值主要变化于+5.6‰~+7.1‰和+4.7‰~+7.0‰之间;而P斑岩中锆石具有类似的δ18O值(+4.6‰~+6.4‰),但Ce/Ce*值(29~405,平均值149)及εHf(t)值(+5~+10)变化范围明显偏大;高镁闪长玢岩的锆石δ18O值与P斑岩类似(+5.2‰~+6.3‰),但εHf(t)值(+3~+7)明显偏低,不过,其锆石Ce/Ce*值(34~252,平均值159)也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岩包体正εHf(t)值、中等偏高的δ18O值表明其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高镁闪长玢岩较低的εHf(t)及δ18O值显示其起源于Hf同位素组分已被强烈改造的地幔;而P斑岩变化、且整体介于荣木错拉岩体和高镁闪长玢岩之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为荣木错拉岩体所代表的壳源岩浆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驱龙中新世岩浆岩中高镁闪长玢岩中的锆石Ce/Ce*值最高,表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岩浆氧逸度也最高,因此,P斑岩形成过程中幔源物质的加入不仅可以提供水,也可以抬升岩浆的氧逸度,促使饱和的硫化物发生分解进而被利用,这是P斑岩能够成矿的关键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