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土壤学报》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摘要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 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 907 a BP和6 280 a 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 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 320 a BP)和在103~200 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 280 a B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 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 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 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 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

著录项

  • 来源
    《土壤学报》 |2007年第5期|838-847|共10页
  • 作者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31001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农业土壤分类;
  • 关键词

    埋藏古水稻田;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期; 水稻植硅体; 粳型栽培稻; 14C定年;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