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纤维蛋白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诊断价值研究
【6h】

纤维蛋白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诊断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语一览表

第一部分 降低纤维蛋白预防及治疗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AQP-4抗体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第三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患者血清AQP-4抗体与细胞因子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 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降低纤维蛋白预防及治疗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降低纤维蛋白对多发性硬化(MS)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初步探讨纤维蛋白沉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MOG35-55免疫的C57BL/6雌性小鼠,诱发EAE动物模型,分别在免疫后立即(预防组)及免疫后出现症状(治疗组)隔日连续给予降纤药巴曲酶( 30BU/kg)注射至实验结束,观察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症状评分。于免疫后30天、40天及60天分别将预防组、治疗组及EAE对照组小鼠脊髓与小脑组织取材后进行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染色分析,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体外RAW 264.7巨噬细胞培养观察药物干预对炎性浸润、脱髓鞘、纤维蛋白沉积及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此外,还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观察小鼠视觉诱发电位(VEP) P100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结果:降纤预防组及治疗组均可明显减轻EAE小鼠的发病症状、降低临床评分。巴曲酶预防组和治疗组较EAE未用药对照组小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脱失及胶质细胞活化减轻,但轴索损害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表明,预防组和治疗组较EAE未用药对照组的小脑MBP表达升高而GFAP表达降低.Western-blot结果示MHC-I类分子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Akt表达降低而MBP蛋白表达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也证实了巴曲酶预防及治疗组MBP的mRNA表达升高,t-PA的mRNA表达也升高.此外,纤维蛋白和LPS一样可诱导体外培养的RAW264.7巨噬细胞发生炎症反应,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大并有树突样改变,巴曲酶加入后可逆转这种巨噬细胞的树突样变化.同时,纤维蛋白免疚荧光检测,在预防组和治疗组阳性信号较EAE对照组降低,但通过检测小鼠眼静脉血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发现,预防和治疗组有降低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神经电生理技术观察结果提示,EAE组小鼠较空白对照组小鼠的闪光VEP的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而巴曲酶用药组小鼠的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有所改善。
   结论:在EAE的发病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巴曲酶通过有效降低EAE小鼠体内的纤维蛋白从多个方面改善临床症状和发病过程。
   第二部:分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AQP-4抗体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住院和门诊临床诊断的患者共80例,其中NMO及高危NMO患者23例(NMO11例,HR-NMO 12例),经典MS患者36例,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 isolated syndrom, CIS)11例(单次发病的视神经炎2例,脊髓炎5例及颅内脱髓鞘4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例(包括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3例、神经纤维瘤1例).采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AQP-4抗体滴度水平,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及AQP-4水平。
   结果:NMO、HR-NMO组与MS、CIS组相比,发生严重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有颅脑MRI正常表现、脊髓病灶超过3个推体节段及血清AQP-4抗体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NMO与HR-NMO组血清AQP-4抗体水平显著高于MS组,而MS组血清 AQP-4抗体又略高于CIS组与其他疾病组。血清AQP-4抗体对诊断NMO的灵敏度达82.6%,特异性达96.2%。
   结论:血清AQP-4抗体的检测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