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IV-1感染者ILC3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和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诊治
【6h】

HIV-1感染者ILC3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和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诊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IV-1感染者ILC3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研究背景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诊治

研究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天然淋巴细胞与人类疾病

文献综述二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埃博拉病毒病研究进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 HIV-1感染者ILC3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HIV-1感染后引起的异常免疫激活可导致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失败、非艾滋相关事件发生率增加等临床难题。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微生物易位是可能的原因之一。鉴于3型天然淋巴细胞(group3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3s)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ILC3s在HIV-1感染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HIV-1感染者外周血的ILC3s频率,发现HIV-1感染者外周血ILC3s频率降低,并与标志病情进展程度的病毒载量、CD4+T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相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V-1感染者肠黏膜组织中的ILC3s也较非HIV-1感染者减少;进一步研究ILC3s减少的机制发现,HIV-1感染者ILC3s表达CD95和活化caspase-3的水平升高,提示CD95/FasL途径介导的凋亡是ILC3s减少的原因之一;为研究ILC3s减少的临床意义,我们检测了反映微生物易位的脂多糖(LPS)及可溶性CD14(sCD14)水平,发现HIV-1感染者外周血ILC3s频率与LPS和sCD14呈负相关,提示ILC3s的降低导致了肠道微生物易位。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认为HIV-1感染通过CD95/FasL途径介导细胞凋亡导致外周血和肠黏膜ILC3s的降低,从而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引起微生物易位,以及后续的免疫激活等问题。
  第二部分 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诊治
  2013年12月起,西非地区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病毒病大流行,塞拉利昂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为帮助该国处置疫情,解放军第302医院先后抽组5批次医疗队赴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执行援非抗疫任务。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年龄分布以18~40岁为主,病死率随年龄、病毒载量升高而递增,生存时间随之递减,症状以发热、腹痛、腹泻等为主,腹泻、乏力和吞咽困难等在死亡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毒载量和有无腹泻症状与生存时间相关,年龄大、病毒载量高和有腹泻症状的属于高危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在医疗资源紧张和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的条件下,将静脉补液等支持治疗手段优先用于这部分患者可能降低病死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