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颌骨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的锥形束CT研究
【6h】

颌骨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的锥形束CT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上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的锥形束CT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下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的锥形束CT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颊舌向倾斜种植体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测量颌骨(包括上颌和下颌)牙槽突颊舌向生理倾斜角,并初步探讨其与性别、年龄和缺牙的关系,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作用。
  方法:
  从我科影像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初次就诊患者拍摄的CBCT影像428例,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上颌98例(女52例,男46例,年龄范围(18.3~68)岁)、下颌97例(女53例,男44例,年龄范围(18.3~69.7)岁)。采用NewTom5G自带软件进行重建,重建区域上下边界与(牙合)平面(上颌)或下颌骨下缘(下颌)平行,采用0.5 mm层厚、5mm层间距,在牙列弧形线上对牙槽突进行垂直切割,获得上颌和下颌牙槽突24个等间距的颊舌向断面。使用NNT5.6软件测量每个颊舌向断面的牙槽突倾角。
  结果:
  1.牙槽突倾角大小变化:在上颌,第2层(距中线52.5mm)和第3层(距中线47.5mm)牙槽突倾角最小,从第4层(距中线42.5mm)至第10层(距中线12.5mm),牙槽突倾角逐渐增大,第10层和第11层(距中线7.5mm)达到最大,第12层(距中线2.5mm)牙槽突倾角小于第10层和第11层的牙槽突倾角(P<0.05)。在下颌,第2层(距中线52.5mm)与第3层(距中线47.5mm)牙槽突倾角最大,从第4(距中线42.5mm)至第8层(距中线22.5mm),牙槽突倾角逐渐减小,第9层(距中线17.5mm)小于第8层但方向相反(颊倾),第10层(距中线12.5mm)大于第9层的牙槽突倾角(P<0.05),第11层(距中线7.5mm)、第12层(距中线2.5mm)扣第10层牙槽突倾角大小相近。上、下颌左侧与右侧的牙槽突倾角变化基本对称。
  2.牙槽突倾角大小和方向分布:上颌前牙区牙槽突颊倾大于30°的比例为60%~99%;上颌前磨牙区远中份颊倾小于20°的比例为58.1%~91.8%;上颌磨牙区颊倾10°以内(包括0°)的牙槽突比例为41.8%~93.8%;下颌前牙区牙槽突颊倾小于10°的比例超过53%;下颌前磨牙区远中份牙槽突舌倾10°~20°的比例约为50%,舌倾10°以内的比例为35%~45%;下颌磨牙区牙槽突舌倾15°~30°的比例为55%~90%。
  3.年龄、性别、牙缺失与牙槽突倾角的关系:未发现牙槽突倾角在青年与中老年、男性与女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下颌第3、第16和第18层牙槽突中,含牙牙槽突倾角小于不含牙牙槽突倾角(P<0.05),其余牙槽突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上颌磨牙区牙槽突倾角为0°左右,沿着牙槽骨弓向近中逐渐增大,至尖牙区和侧切牙区时牙槽突颊倾程度达到最大,到中切牙区时颊倾程度减小;下颌磨牙区牙槽突舌倾程度最大,沿着牙槽骨弓向近中逐渐减小,到前磨牙与前牙区交界处时减为最小,到前牙区时变为略向颊倾;左右侧牙槽突倾角大小变化规律具有对称性。
  2.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中,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患者的牙槽突倾角大小接近;牙缺失与牙槽突倾角大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3.牙槽突倾角和牙体长轴-牙槽突长轴夹角的结合,有助于种植体植入方向的确定,可为种植手术提供参考作用,在没有种植手术导板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