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如意轮观音图像的流传、改写与误读——以巴蜀石窟造像调查为基础
【6h】

如意轮观音图像的流传、改写与误读——以巴蜀石窟造像调查为基础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文本的发展:汉地如意轮观音经典的传译

2.1 菩提流志等译经

2.2 金刚智译经

2.3 传为不空译经

2.4 日本经文补遗

2.5 其他

小结

第3章 巴蜀石窟如意轮观音造像的考古学调查

3.1 川北地区

3.2 川西地区

3.3 川东地区

3.4 重庆大足

小结

第4章 长安样式:六臂思惟如意轮观音

4.1 现于长安

4.2 传于四方

小结

第5章 巴蜀石窟如意轮观音图像的改写

5.1 图像意义遗失,关键特征改写

5.2 典型效应,望文生义,特征改写

小结

第6章 如意轮观音图像误读

6.1 随图附义

6.2 旧像新意

6.3 今人误判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关于如意轮观音,国内图像资料公开发表有限,多以敦煌者为例,亦鲜少有深入研究。本文在对巴蜀石窟的如意轮观音造像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汉译经文,讨论其图像在汉地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样式流传、改写与误读,分析其内在原因,并综合画史、历史文献、碑刻、诗歌、游记小说等材料,探讨如意轮观音造像在巴蜀石窟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地域特色,管窥其在从唐到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布、传播状况。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如意轮观音经典最早传译在武周时期,高潮在盛唐时期,辽代尚有新译,一直到清代还有僧人进行注疏。修持如意轮法可达到息灾增益多种效果,其种种好处也是随时代而不断变化增加的。如意轮观音两大图像系统的文本都出现在盛唐,一是六臂思惟形,由金刚智对图像文本的调整、修改、赋新意而成,成为如意轮观音最经典的造型,为长安样式之一,流播四方,传承千年;另一种为菩提流志译本所言二臂者,符合经文所记者甚少,多为题记自名者。
  二、在巴蜀石窟中有汉地最早的和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如意轮观音造像遗存,且此观音的信仰至少从盛唐绵延至明代。就此观音在巴蜀石窟总体分布而言,川北最早,川西次之,川东最晚。川北者更多的是延续了长安样式,川西、川东又都出现了此观音作为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的眷属菩萨的情况,而川东者无论是在数量和造像水平上都出现了新的高峰。
  三、如意轮观音的信仰供奉者有皇帝、官员、商贾、平民百姓、僧尼等,常见的信仰方式有抄经持咒、开窟造像、寺院壁画、卷轴画流传、修如意轮忏等,时间持续从唐至清,空间地域涉及今西安、四川、重庆、敦煌、扬州、福州、南京、浙江、安徽、新疆、云南、北京等地。
  四、对既有如意轮观音图像的改写存在“不明其名,徒临其形,失误改写”和“图文分离,望文生义,创造性改写”两种,都是从符合经文的标准型演变而来的。后者的改写没有造成信仰的遗失,但其个性的神格和寓意也被泛化成为一般的菩萨,从供养人的祈愿中可以看出对如意轮观音所求之事与对其他佛教诸尊所求无异。
  五、在“随图附义”和“旧像新意”两种古人的有意“误读”中,可以发现赋名之人对图像本身的忽视,更看重文本赋予之意,即本身为何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认为是何物具有何寓意。今人的误判则是未厘清图像发展的脉络,把个别特征误作关键特征,或把普遍现象视为个体特征,依据个别的偶然的自名图像断形似者,判断标准单一或失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