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大鼠颈髓慢性压迫的实验研究
【6h】

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大鼠颈髓慢性压迫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汉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1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1.临床症状和体征

2.影像学表现

3.电生理表现

4.中医学的辩证诊断

5.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2脊髓型颈椎病中医治疗进展

1.手法治疗

3.针灸治疗

4.牵引疗法

5.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损伤运动功能变化的观察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损伤病理变化的观察

1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损伤自由基变化的观察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损伤髓内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观察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课题是在导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痹证型者手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颈椎X线表现、颈椎MRI表现、血浆中内皮素(ET)含量变化的改变情况,旨在探讨中医手法治疗痹证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特点,并期望有助于拓展治疗该病的有效新途径。为了阐明痹证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病理机制,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采用手术干预使实验动物颈部脊髓产生压迫改变,建立颈部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并通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观察、病理变化、自由基变化和髓内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观察,旨在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为防治脊髓型颈椎病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颈椎相关疾病内涵的丰富,提供理论支点。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全部50例患者,均来自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和望京医院2002年12月~2005年2月期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程多在l~5年左右。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颈痛、颈僵不适、背痛、上肢疼痛麻木、持物易掉;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有飘浮感、易跌跤,Hoffmann征阳性、下肢肌张力增高、有的可有头过伸、过屈试验阳性,或深、浅反射及痛、温、触觉的改变。颈椎X线表现以出现颈椎曲度改变、椎体水平位移或角度位移和椎间隙变窄较为多见;MRI示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对脊髓组织产生压迫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最常见直接原因。  病例选择:西医诊断标准:病例的诊断标准依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采取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影像学指标;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有关资料提出的痹证型颈椎病辨证属“血瘀凝阻、经络瘀滞”型的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分组方法所有50名患者初次应诊时均建立病历档案,记录初次应诊的症状、体征、X线、MRI表现。以后每两周诊察一次,连续随访8周。  治疗方法:手法治疗:采用导师孙树椿主任医师的手法治疗,具体手法分预备手法(滚法、揉捻法)、治疗手法(不定点旋转扳法)和善后手法(劈法、拿法、归合法)三步进行。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手法治疗的总有效率,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病情与疗效的关系,手法治疗前后四肢麻木、下肢无力改善情况、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50例患者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和功能位X线片,8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拍摄颈椎正侧位和侧位动态X线片。测量侧位动态X线片的椎体角度位移和椎体水平位移,观察颈椎失稳的情况。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变化情况,观察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用来评估软组织结构和脊髓受压状况的最佳手段,在临床MRI被应用于评估软组织结构和脊髓受压状况和受压程度。50例患者均拍摄颈椎MRI,8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拍摄颈椎MRI。观察首、末次MRI上突出椎间盘的大小,受压椎间隙水平脊髓矢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的大小、椎间隙水平脊髓矢径改变情况,观察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内皮素对血管收缩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了缺血性疾病的发病过程。通过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变化,观察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研究结果:手法治疗结果经过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总体疗效满意;手法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1);手法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p<0.01);手法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病情有关,病情越轻,疗效越好(p<0.05);手法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四肢麻木症状(p<0.05);手法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双下肢无力症状(p<0.05)。1.7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通过手法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P<0.05)。  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4周龄Sprague-Dawley(SD)大白鼠30只(清洁级,购自北京实验动物中心),平均体重150±10g,雌雄各半。24只SD大鼠按照统计学随机法分成3组。压迫组(A)、解压组(B)和假手术组(C)。其中16只制备颈髓压迫模型。其余6只为空白组(D)。采用硅胶颗粒压迫法置备动物模型。  造模完成后1D、3D、1W、2W、4W、6W时,用BBB法对每只大鼠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分。BBB评分在各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术后第一天颈髓压迫组大鼠运动功能BBB评分最低。与C组和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第1周B组评分最低,而且低于A组,应是解除压迫时,由于新的创伤造成的。与C组和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2周A组和B组的分值大幅度上升,说明大鼠颈髓损伤后行为功能在两周时恢复最快,但和C组和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第4周时A组和B组分值仍旧保持上升,说明大鼠颈髓损伤后行为功能仍然保持恢复。(5)在第6周可以看到各组分值相近。A组和B组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本实验结果可看出机械直接压迫不是引起大鼠运动障碍的根本原因,而后期大鼠运动功能功能的恢复似乎和压迫无直接联系。  本实验采用HE染色、Nissl染色及Weil染色,分别检查脊髓受压后的一般组织学情况,胞体内尼氏体的变化和髓鞘溃变、修复状况,通过对血化瘀、行气止痛。其中颈椎旋转手法的应用应该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  了解脊髓慢性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从而探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