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手针和电针足三里对腰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6h】

手针和电针足三里对腰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关于针刺手法和得气以及穴位神经感受装置的研究进展

前言

实验一细胞外记录腰髓背角神经元放电与手针和电针足三里穴的关系

实验二新生大鼠腰髓背根节神经元的形态学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中医历代经典著作如《灵枢》、《难经》、《标幽赋》都详细论述了“得气”和“气至病所”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各种手法在激发和维持经气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各种手法是如何激发经气的机制没有明确说明。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得气时往往引起局部组织的酸、麻、重、胀等复合的不愉快感觉,为多种组织感受刺激的结果。腧穴的得气感可以形成于从皮肤至骨膜的所有组织结构中,包括游离神经末梢、肌梭、环层小体、克氏终球及关节囊感觉器等,这些组织结构是针感的物质基础。针刺得气是通过针刺手法来实现的。通过不同手法得气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至今尚未有肯定明确的答案。有人运用现代生物力学的手段,对不同的针刺手法用力学模型来描述,经过分析得出能量耗散效率最大的针刺频率在0~8Hz最明显,高于8Hz敏感性下降。手法运针频率在0.6~1.8Hz范围内,平均1.2Hz,此值具有生理意义。 手法和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恰当的选择针刺手法直接关系到得气与否和得气感的强弱。采用不同的针刺操作手法可以促进得气感的出现,延长作用时间并达到补虚泻实的效果。从穴位形态学和神经解剖学来讲,不同的针刺手法会相对特异性的刺激一类感受器,从而引起不同类型神经纤维的兴奋,产生不同的效应。通过不同手法得气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至今尚未有肯定明确的答案。不同的针刺手法及提插捻转的强度和深度,可以激活与穴位有关的各种神经感受装置和各类不同直径的传入纤维,从而引起不同的针刺效应。手针刺激所引起的得气感和电针不同,针刺效果也不同。针刺手法多样,不同的针刺手法用于不同病症的治疗,即使同一个穴位,因针刺手法的不同也会引起不同的效应。综合以往的文献报道,发现针刺手法和得气与穴位相对应的节段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关系很密切。我们猜想不同的刺激方式(手针、电针)作用于穴位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可能是对穴位相应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致。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试图以腰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为观察指标,通过对足三里穴区实施不同的针刺手法(手针,电针)来比较各种针刺手法作用足三里对腰髓节段背根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与得气的神经电生理机制;运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足三里感觉传入神经元在背根神经节的分布、形态特征及其与不同针刺手法的关系。以期对不同针刺手法得气机理的研究及针刺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新内容,对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1电生理学研究细胞外记录腰髓背角神经元放电与手针和电针足三里穴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300~350克。大鼠称重后,腹腔注射10﹪乌拉坦(1g/kg),将大鼠充分麻醉。将大鼠俯卧固定,手术暴露腰髓,在解剖显微镜下小心地将硬脊膜剪开后尽快滴38℃左右的石蜡油防止脊髓水分蒸发。将大鼠移到脊髓固定架上,用脊髓夹固定稳妥。用推进器将灌流合格的微电极插入腰髓背角区域,距后正中沟旁开0.5~1.0mm,深度约在脊髓表面下500~1000μm。设置好记录参数后进行记录(采集频率:20KHz,通道模式:生物电,扫描速度:20ms/div,灵敏度:2mV,时间常数:0.002s,滤波频率:3KHz)。 记录方法如下:①不做任何手法刺激,用推进器将微电极插入腰髓背角区域,待其放电稳定后开始记录20min作为基线。记录生理状态下腰髓背角神经元的放电,以2min为一个时间单位,每只动物记录10个时间单位。②手针左侧足三里(大鼠后肢膝关节外下方当腓骨小头下约5mm处),直刺5~7mm,留针。用适当的力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2min后停止手针,开始记录。以停止手针后2min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记录,之后休息5min待其恢复到基线水平,重复手针刺激,再次以停止手针后2min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记录,如此重复进行记录,每只动物记录10个时间单位。每只动物做非穴位(旁开5mm处)对照,也以2min为一个时间单位,记录10个时间单位。③休息约30分钟,待动物恢复到正常的放电水平时,将针连接电子刺激器,设置好参数后(方式:正电流刺激,模式:连续单刺激,强度0.5mA,波宽:5ms,频率:20Hz),刺激2min后停止,开始记录。以停止电针后2min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记录,之后休息5min,重复电针刺激,再次以停止电针后2min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记录,如此重复进行记录,每只动物记录10个时间单位。每只动物做非穴位(旁开5mm处)对照,也记录10个时间单位。在以上记录过程中应随时补充38℃的温石蜡油保持脊髓湿润,维持动物直肠温度在37~38℃,保持安静,以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每只动物记录时,步骤②和③随机互换顺序。每只动物记录完毕后进行组织学定位,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不予统计。 结果:本实验以放电波幅超过基线的20﹪为判断标准,超过20﹪计为放电一次,共记录到30个神经元放电符合标准。统计每个时间单位(2min)的放电次数。因为放电次数为计量资料,所以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统计每个记录点在五个时相(对照A、手针B、手针非穴位C、电针D、电针非穴位E)的放电次数,作方差分析,每组数据与对照A进行比较、手针B和电针D进行比较、手针B和手针非穴位C进行比较、电针D和电针非穴位E进行比较,放电次数显著减少的为抑制,增多为兴奋。 手针B与对照A比较,表现为兴奋的有18个(60﹪),抑制的有5个(16.67﹪),无显著差异的有7个(23.33﹪);手针非穴位C与对照A比较,表现为兴奋的有17个(56.67﹪),抑制的有3个(10﹪),无显著差异的有10个(33.33﹪);电针D与对照A比较,表现为兴奋的有17个(56.67﹪),抑制的有5个(16.67﹪),无显著差异的有8个(26.67﹪);电针非穴位E与对照A比较,表现为兴奋的有17个(56.67﹪),抑制的有2个(6.67﹪),无显著差异的有11个(36.67﹪);手针B与手针非穴位C比较,手针穴位效果明显的有15个(53.33﹪),手针非穴位效果明显的有2个(10﹪),无显著差异的有13个(36.67﹪);手针B与电针D比较,手针效果明显的有16个(53.34﹪),电针效果明显的有3个(10﹪),无显著差异的有11个(36.67﹪);电针D与电针非穴位E比较,电针穴位效果明显的有2个(6.67﹪),电针非穴位效果明显的有6个(20﹪),无显著差异的有22个(73.33﹪)。 以上结果表明,手针和电针足三里都能明显兴奋腰髓背角神经元,使其放电频率升高(P<0.05);手针和电针非穴位的效应也是以兴奋为主;手针和电针比较,手针的兴奋作用大于电针(P<0.05);手针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电针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1手针和电针刺激足三里都能使腰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 2手针和电针相比,手针的兴奋作用强于电针。 3穴位与非穴位相比具有相对特异件。 2形态学研究新生大鼠腰髓背根节神经元的形态学研究方法:新生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拘,于生后第3天冷冻麻醉,进行灌流取材。左心室插管,先注入30﹪枸橼酸钠溶液5ml后,再继续灌入2﹪多聚甲醛(溶于0.1M磷酸盐缓冲液,pH7.2-7.4)30ml,预冷在0℃~4℃的条件下进行灌注。灌注完毕后将动物整体后固定2~3h,再用加入5﹪蔗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次,入冰箱4℃过夜。整体冰冻连续切片,切片厚度40μm,切片用中性红染色。通过显微镜(NikonE600)和ImagePro软件观察连续腰髓脊神经节的形态,统计各种形态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计算方法用如下公式,计算到的各种细胞数用均数加减标准差来表示。 神经节细胞总数=该神经节所有切片的细胞数之和×(切片厚度μm÷细胞平均直径μm)结果:背根节细胞分大、中、小三种类型,显微镜下脊神经节内的细胞形态多为圆形,胞浆呈均匀的淡红色,细胞核不着色。大细胞较多,直径20~30μm,占细胞标记总数的43﹪;中等大小的细胞,直径10~20μm,数量次之(占36﹪);小细胞较少,直径<10μm,(占21﹪)。经过统计,大细胞的平均直径:28.24±3.26μm;中细胞平均直径17.36±2.38μm;小细胞平均直径:7.08±0.96μm,n=10。 通过对6例腰髓脊神经节连续冰冻切片的观察,得到每个神经节内三种细胞的总数:大型细胞946.83±118.51,中型细胞792.00±111.58,小型细胞462.00±65.32,三种细胞数的总和2200.83±291.89。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