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姜栀子配伍炮制的物质基础内涵研究
【6h】

姜栀子配伍炮制的物质基础内涵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苦、性寒,归心、肝、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泻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栀子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及中药复方制剂中。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栀子生品苦寒之性甚强,经辛温的姜汁炮制后,可缓和其苦寒之性、增强温中止呕作用。栀子姜制前后功效的差异,根源是其内在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因此,本论文对生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开展了姜栀子炮制工艺、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以及主要成分(二萜色素类、环烯醚萜苷类)的变化规律研究,初步揭示栀子姜制原理的科学内涵,为栀子不同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文献研究
  查阅了近30年来有关姜栀子的文献研究资料,对姜栀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分析,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章生姜化学成分研究
  生姜以95%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方法(1H-NMR、13C-NMR、HMQC、HMBC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生姜中共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包括8个姜辣素类化合物、3个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1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和1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4-癸二烯-3-酮(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1,4-decadien-3-one,1)、[6]-姜酚([6]-gingerol,2)、[8]-姜酚([8]-gingerol,3)、[10]-姜酚([10]-gingerol,4)、3,5-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癸烷(3,5-di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decane,5)、3,5-二羟基-1-(3,4-二甲氧基苯基)癸烷(3,5-dihydroxy-1-(3,4-dimethoxyphenyl)decane,6)、[4]-姜辣二醇([4]-gingerdiol,7)、4-羟基-3-甲氧基-苯丁醇(4-hydroxy-3-methoxy-benzenebutanol,8)、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4-庚烯-3-酮(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4-en-3-one,9)、3,5-二乙酰氧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7-(3,4-dihydroxyphenyl)heptane,10)、5-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11)、二十四烷醇(Tetracosanol,12)、β-谷甾醇(β-sitostetrol,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8为首次从生姜中分离得到。
  第三章姜栀子炮制工艺研究
  以京尼平苷(Geniposide,G-2)、藏红花酸糖苷-1(Crocin-1,C-1)和藏红花酸糖苷-2(Crocin-2,C-2)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选择烘制温度、烘制时间和生姜用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对姜栀子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饮片外观性状和内在有效成分含量为依据进行了姜栀子的炒制工艺验证研究,确定最佳炮制工艺为生栀子饮片加12.5%姜汁(药材:生姜=8:1)拌匀,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在180℃(锅底温度)炒制6min至表面呈焦黄色,取出,放凉。其中,生姜用量为显著性影响因素。
  第四章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分析
  本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栀子、生姜和姜栀子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鉴定并比较分析3个样品中化学成分变化,并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栀子、生姜和姜栀子中挥发油的含量依次为1.0、1.0、1.5μL·g-1,从栀子、生姜和姜栀子挥发油中分别检出42、75和77个色谱峰,总共鉴定了89种化合物,其中栀子30种、生姜58种、姜栀子67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10、90.52、94.38%。栀子经姜制后,除少数成分的含量有所升高,多数栀子和生姜中原有成分的含量有所降低,同时还检测出一些醛酮类新增成分,推测与姜栀子的炮制过程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生栀子、姜栀子的GC图谱有明显差异,栀子经姜制后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五章栀子姜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
  本试验首次以UPLC法测定栀子姜制前后4个主要二萜色素类成分的含量,并结合HPLC法测定栀子姜制前后2个主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从生、姜栀子饮片(各10批)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栀子不同产地、不同饮片中均含有藏红花酸糖苷-1(Crocin-1,C-1)、藏红花酸糖苷-2(Crocin-2,C-2)、藏红花酸糖苷-3(Crocin-3,C-3)、藏红花酸(Crocetin,C)、京尼平-1-O-β-龙胆双糖苷(Genipin-1-O-β-Gentiobioside,G-1)、京尼平苷(Geniposide,G-2)等主要有效成分,但含量差异较大;栀子经姜制后,二萜色素类成分总量略有降低,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总量略有增加,主成分含量总体上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以上研究为阐明栀子姜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制定姜栀子不同饮片的质量评价指标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结果与讨论
  对生姜进行了系统地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8为首次从生姜中分离得到,丰富了生姜的化学成分研究内容;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并结合饮片外观质量和内在有效成分含量对姜栀子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为数据化、规范化姜栀子的炮制工艺提供依据;首次以GC-MS法比较分析了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的变化规律,栀子姜制前后的GC图谱有明显差异,可用于定性鉴别生、姜栀子,为同类姜制饮片的真、伪鉴别提供了可靠线索;首次以UPLC法测定栀子姜制前后4个主要二萜色素类成分的含量,并结合HPLC法对2个主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2类成分在栀子姜制前后总体上差异并不显著,结合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情况,推测栀子姜制前后功效差异与生姜“配伍炮制”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初步揭示了栀子姜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为阐明栀子姜制原理的科学内涵及饮片质量的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