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
【6h】

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则治法

3 临床治疗

3.1 口服中药治疗

3.2 中药灌肠治疗

3.3 中药注射剂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机制

1.1 正常直肠黏膜及血管的放射反应和损伤

1.2 直肠放射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1.3 直肠黏膜保护屏障损伤

1.4 放射性直肠炎与放射剂量的关系

2 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检查方法

2.3 评定及分级标准

2.4 诊断要点

3 急性放射形直肠炎的治疗

3.1 放疗剂量与放疗方式调整

3.2 药物治疗

3.3 内镜下治疗

3.4 高压氧治疗

3.5 手术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药物制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患者一般资料

3.1 性别分布

3.2 年龄分布

3.3 病种分类

3.4 直肠放射受累剂量(/100cm2)

3.5 卡氏评分比较

4 试验结果

4.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4.2 两组治前后症状与体征比较

4.3 两组治前后直肠镜检黏膜损伤分级比较

4.4 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卡氏评分

4.5 不良反应观察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放射治疗是腹腔和盆腔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是腹、盆腔肿瘤放疗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因直肠、子宫、附件或膀胱等部位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损伤。临床上前列腺、膀胱及宫颈肿瘤常进行放疗,由于直肠前壁临近膀胱或宫颈,导致放射性直肠炎最多见,发病率为10%~60%。放射线照射直肠黏膜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继而发生组织缺血,从而导致肠道黏膜病变出血和黏膜下纤维化。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里急后重等,大便变细和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肠镜检查可见到黏膜增厚、糜烂出血、形成溃疡、充血水肿、狭窄管腔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放射治疗在腹盆腔肿瘤中应用不断增多,放射性直肠炎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缓解病人疼痛,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等。多种药物被用于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包括肠黏膜保护剂、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修复剂、细胞保护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肠外营养、非甾体抗炎药、肠道益生菌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在治疗上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总的疗效较差。当前针对放射性肠炎发病机制的影响因素如抗氧化剂、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还在进一步研究中。近些年,祖国传统学在改善肿瘤放疗反应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的治疗试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这些方法已被医生和病人所接受,成为临床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新途径。放射性直肠炎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范畴,病机属于标实本虚,虚中夹实,主要病因为放射线损伤。治疗应予凉血止血,化腐生肌,祛湿清热,佐以养血益气。中药溶液灌肠可通过肠黏膜直接吸收而达到快速治疗目的。药理研究已经证实:肠黏膜的吸收能力较强,灌肠药物可经肠壁静脉进入体循环起到治疗作用,肠道滴注可使药物直达病灶,从而消炎、消肿,使溃疡愈合并缩短疗程,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研究显示中药保留灌肠对放射性直肠炎的形成、发展无明显干预作用,但对于直肠已经形成的放射性损伤治疗作用良好。研究对抗放射性直肠炎的有效中药,已成为肿瘤中医治疗的一项新的课题。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治疗方法,它副作用小,易于操作,药物起效快,又可避免胃肠不适和消化酶灭活,而且无耐药及成瘾性。本研究对平溃散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从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中医学认为放射损伤临床多见火毒臃盛、气血两亏和阴阳不调等症状,因此多采用解毒清热、化瘀活血和补益气血等方法,临床采用的药物也多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平溃散组方科学严谨,配伍得当,体现了中药散剂能够快速吸附于溃疡表面发挥疗效的优点。可以修复黏膜损伤、改善病变区微环境、清除自由基,缓解疼痛症状,起到多途径治疗作用。其功效主治: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方中要药沙棘和绞股蓝总皂苷具有显著的溃疡修复和抗辐射作用。黄柏、甘草、白术、厚朴、海螵蛸均可起到修复溃疡,缓解腹痛症状,恢复肠道功能的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平溃散灌肠对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具有迅速起效、较少副作用以及使用、携带、保管方便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自身优势,对于提高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相当的临床益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症候评分标准分级,结合直肠镜检查病理表现,对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治疗前后变化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级量化研究,探讨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医学治疗放射损伤的理论认识。
  目的:观察平溃散保留灌肠用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平溃散在减轻少腹胀痛、排便困难、大便稀溏、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采取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按照既定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将纳入研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大体相同的基础治疗,均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并且因病情不同分别给予补充铁剂、输血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用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用庆大霉素,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混合保留灌肠治疗。2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肠镜检查病理改变及治疗的不良反应。
  结果: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共计有60例患者完成了本研究,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少腹胀痛、大便稀溏、腹泻、黏液便、脓血便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少腹胀痛、排便困难、大便稀溏、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前后直肠镜检黏膜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均明显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平溃散与传统西药制剂灌肠治疗相比,对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直肠黏膜镜检改变具有显著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