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粉防己碱或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对MCF-7细胞作用的研究
【6h】

粉防己碱或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对MCF-7细胞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乳腺癌的中医研究概况

1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3治疗

4实验研究

5评述

参考文献

粉防己碱抗肿瘤及增强抗癌药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1直接抗肿瘤作用

2放疗增敏作用

3减毒作用

4逆转耐药性

5展望

参考文献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外科学病证中的应用现状

1疮疡(外科感染)与基因芯片

2外科肿瘤与基因芯片

3基因芯片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4基因芯片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5基因芯片与外科亲药研制

6基因芯片的挑战与前景

参考文献

P-gp基因在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意义

1P-gp的生理功能与MDR的基础研究

2P-gp与中药单体

3P-gp与中药复方

4P-gp与扶正增敏法

5结语

参考文献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粉防已碱对乳腺癌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粉防己碱对MCF-7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专著

致谢

简历

永久通信地址

展开▼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有悠久的历史,在扶正固本、祛邪、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减轻其他治疗的副作用方面有极其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 基因芯片技术以一种综合、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复杂的生命现象,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几千年来,中医外科学经历了自身的经验积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当今中医学整体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等学科的影响。如何采纳当今生命科学前沿成果—基因芯片技术,促进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本研究进行了探索。 粉防己碱是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miatetrandraS.Moore)的块根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放疗增敏、减轻放、化疗毒性反应及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等多种作用,我们还发现粉防己碱能够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凋亡,还发现有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其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砒霜主要含有三氧化二砷(AS2O3),砷化合物在我国作为药物应用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获得成功以来,人们对砷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As2O3不仅对各型白血病有效,在治疗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As2O3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部分分化和凋亡等发挥抗肿瘤作用的。 寻找能增强AS2O3的凋亡诱导效应或与AS2O3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在于既能降低砷剂的用量、减轻副作用,又能提高其疗效、扩大砷剂的治疗范围。以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粉防己碱与某些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但其机制不明。我们的体外研究表明粉防己碱与AS2O3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是否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都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两种药物单用或合用对MCF-7细胞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生长曲线,MTT测定结果表明粉防己碱、三氧化二砷(As2O3)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粉防己碱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时无论是生长曲线或是MTT测定均未比单独使用时有更强的影响作用,这便提示两者的联合能增强其杀伤能力。 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粉防己碱作用MCF-7细胞后,细胞生长明显变缓,部分细胞出现皱缩、染色质浓聚及胞膜起泡现象,部分细胞胞膜破裂,在其周围有致密的凋亡小体出现,DNA电泳出现典型的凋亡“梯状”带,提示粉防己碱能有效抑制MCF-7细胞生长,诱导MCF-7细胞凋亡。 为研究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分子机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5μg/ml粉防己碱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24h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表明粉防己碱抑制DNA复制相关基因(如RPA1,RPA2等)、DNA修复相关基因(如XRCC2,XRCC5等)、细胞周期进程相关基因(如CDC23,CDC2L5等)、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如RFC3,POLG,TGFBI等)、能量代谢基因(如NDUFV1,ATP5J等)。相反粉防己碱诱导促凋亡相关基因和细胞生长抑制基因(如BNIP1,CASP6等)的表达,粉防己碱改变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增殖、能量代谢以及凋亡级联反应的基因表达可能是其细胞毒作用的机制。 我们的工作为深入研究粉防己碱及与As2O3抗肿瘤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