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6h】

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绪言——编钟音列研究综述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1、20世纪30年代的测量工作

2、20世纪40~60年代的测音研究

3、77年调查之后的测音研究

4、曾侯乙墓发掘之后的深入研究

5、《音乐文物大系》的编篡与出版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1、从铭文角度看音列

2、从测音数据看音列

3、从文化角度看音列

4、从编钟设计特性看音列

三、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

1、既往成果的价值

2、编钟音列整体研究的意义

引用参考文本

第一章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节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二、晋侯苏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第三节早期编()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

引用参考文本

第二章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

引用参考文本

第三章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型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列设置规律在春秋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第二节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二、新郑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

引用参考文本

第四章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第二节与钮钟、甬钟相接合的编()音列形态

一、4件与9、10件的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第三节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

引用参考文本

第五章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节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宫的发展

第三节关于音高偏离的分析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引用参考文本

结论——从编钟音列现象看钟弦关系实质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存见编钟一览表

附录二古琴正调五弦各徽分弦长比例及音分数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为,西周编钟的音列是以一弦等份节点为理论依据进行设置的。这一数理可追溯至晚商,而延续到春秋早期。在两周之际随钮钟出现并运用于东周编钟的9件组设置模式中,正鼓音列始终呈现着按“徵-羽-宫-商-角”排序的五音,它应是与曾侯乙墓所出“均钟”的弦序相一致的五声。 分析表明,与五声相对应的五弦音高来自西周三种一弦等份取音法主要节点的综合。这一正鼓音列设置的改变,使编钟的旋律性能进一步加强。随着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以及侧鼓音由多声趋向统一,编钟音列逐步实现着旋宫转调的理想。 通过编钟音列现象来看钟弦关系的实质,调音在钟,取音在弦,钟弦关系自编钟出现之日便密切联系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