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用HUMARA及PGK基因多态性检测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克隆性研究
【6h】

利用HUMARA及PGK基因多态性检测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克隆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HUMARA及PGK基因多态性检测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克隆性分析的方法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利用HUMARA和PGK基因多态性检测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克隆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X染色体失活原理在组织克隆性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种干细胞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1.探索对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收集的微量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进行克隆性检测的优化技术方案
   2.研究各种病理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克隆性特征
   3.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腺上皮细胞的单克隆分布范围
   4.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间质细胞的克隆性特征
   方法:
   1.对5例内异症病灶冰冻组织、20例内异症病灶石蜡包埋组织、2例激光显微切割收集的腺上皮组织,分别进行了石蜡与冰冻组织标志物基因(HUMARA和PGK)扩增效率的比较,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前后基因的扩增效率比较,普通PCR和巢式PCR的扩增效果对比,全基因组扩增纯化技术对显微切割微量组织基因组的扩增效率观察,并确定本研究中利用荧光标记基因分析技术进行克隆性检测的结果判定标准。
   2.对8例不同病理类型内异症组织冰冻标本,LCM收集共50个腺体的腺上皮细胞,以HUMARA和PGK基因作为标志物,进行内异症病灶中单个腺体的克隆性分析。
   3.对20例腹壁内异症组织石蜡标本,LCM收集共94个腺体的腺上皮细胞,以AR和PGK作为标志物,进行内异症病灶中腺上皮细胞单克隆分布范围的分析。
   4.对6例腹壁内异症组织,LCM收集异位内膜腺体周围的间质细胞样本共6例,对其进行HUMARA和PGK基因多态性分析。
   结果:
   1.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联合巢式PCR明显提高LCM纯化收集的微量内异症组织基因;两种限制性内切酶HpaII和HhaI,以及两种基因标志物HUMARA和PGK联合分析可提高基因信息利用效率;荧光标记基因分析技术较凝胶电泳分析更能准确判断基因标志物的多态性模式;因此,对于LCM收集的微量内异症组织,利用全基因组扩增和巢式PCR技术,利用HUMARA和PGK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片段分析,能获得更为稳定准确的基因多态性特征,明显提高克隆性分析效率,是对微量组织进行克隆性分析较好的技术方案。
   2.收集自不同病理类型内异症病灶的50个腺体中,标志物基因多态性阳性的38个腺体均为单克隆,可能源于一个干/祖细胞;卵巢内异症和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多个腺体克隆来源相同,可能源自同一个干/祖细胞;腹膜内异症和腹壁内异症腺体间克隆来源不同,可能源自不同干/祖细胞。
   3.收集自腹壁内异症病灶的94个腺体中,标志物基因多态性阳性的76个腺体均为单克隆,其中邻近腺体克隆来源一致,远隔腺体克隆来源可能不同,克隆性相同腺体的范围为0.01~0.25m㎡,此范围内的腺体可能源于同一干/祖细胞。
   4.收集自6例腹壁内异症病灶腺体周围间质细胞标本中,3例呈单克隆,且克隆模式与对应腺体一致;3例呈多克隆,其对应腺体间克隆来源不同,提示一定范围内的间质细胞可能与腺上皮细胞克隆来源相同,起源于同一个干/祖细胞。
   结论:
   1.针对LCM微量内异症组织,利用全基因组扩增和巢式PCR技术,对HUMARA和PGK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片段分析,是进行克隆性分析较好的技术方案。
   2.内异症病灶中,单个腺体可能源于一个干/祖细胞;卵巢内异症和深部浸润型内异症腺体可能源自同一个干/祖细胞;腹膜内异症和腹壁内异症腺体可能源自不同干/祖细胞。
   3.内异症病灶中,同一干/祖细胞的增殖范围可能约为0.25m㎡。
   4.内异症病灶中,一定范围内的间质细胞与腺上皮细胞可能起源于同一个干/祖细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