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紫杉醇联合卡铂对比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6h】

紫杉醇联合卡铂对比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引言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AJCC乳腺癌分期标准

附表2.部分不良反应分度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CTC version 3.0)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蒽环联合紫杉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化疗方案,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最常用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该方案对TNBC的近期疗效较好,临床客观有效率达80%,但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completeresponse,pCR)率低(10-25%),易出现早期复发转移,远期生存不理想,3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仅为70%,临床上亟需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近些年,小样本的Ⅱ期临床研究显示铂类药物(顺铂或卡铂)单药或联合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治疗TNBC可取得较高的pCR率。但目前缺乏铂类联合方案与临床常用的蒽环-紫杉类方案的对照研究,故我们进行这项Ⅱ期临床研究,以探索TNBC较为优选的化疗方案.
  方法: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入组在我院经乳腺肿物粗针穿刺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孕激素、Her-2受体均为阴性的初治患者。患者具有新辅助化疗适应症,根据临床分期(Ⅱ和Ⅲ期)进行配对,随机接受以下化疗方案:(PC组)紫杉醇175mg/m2Ⅳd1+卡铂(AUC=5)Ⅳd2,q21d×4-6周期或(EP组)表阿霉素90mg/m2Ⅳ分d1,2+紫杉醇175mg/m2Ⅳd2,q21d×4-6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pCR率,定义为送检乳腺组织及腋下淋巴结均未见浸润性癌或仅有原位癌残存。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安全性、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survival,RFS)和总生存(over-allsurvival)。
  结果:共入组91例患者,PC组和EP组分别入组47例和44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24-73岁);绝经前患者占65%;Ⅱ期和Ⅲ期患者分别占34%和66%;中位肿瘤长径(查体)为5cm;粗针穿刺标本行CK5/6、CK14、EGFR和Ki-67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3.01%(46/73)、40.85%(29/71)、79.73%(59/74)和77.03%(Ki-67指数≥20%,57/74),两组患者Basal-like亚型的比例(指CK5/6和/或EGFR阳性的患者)分别为97.30%和91.67%,P=0.358。两组患者的基线较为平衡,85%的患者化疗4-6周期。PC和EP组的客观缓解率相似,分别为89.36%(42/47)和79.55%(35/44),P=0.195,但pCR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38.64%(17/44)和13.95%(6/43),P=0.016。
  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3个月-78个月),PC和EP组分别有8和1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大多数患者(88%,22/25)首次复发转移在诊断后3年内;两组患者4年RFS(71.1%Vs52.8%,P=0.080)和OS(70.1%Vs72.5%,P=0.980)均无显著差异。整组人群中,pCR患者的4年RFS(90.9%Vs50.1%,P=0.001)和4年OS(100%Vs64.9%,P=0.002)明显好于非pCR患者;pCR的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是非pCR患者的0.075倍(95%CI:0.10-0.56)。PC组中pCR患者的4年RFS(87.5%Vs63.7%,P=0.036)和OS(100%Vs57.3%,P=0.008)明显好于非pCR患者。EP组pCR患者的4年RFS(100%Vs45.4%,P=0.049)明显好于非pCR者,但4年OS(100%Vs70.1%,P=0.112)未见显著差异。
  两组方案的耐受性均较好,PC和EP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91.5%Vs84.1%,P=0.344)和恶心呕吐(87.2%Vs81.8%,P=0.567),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72.3%Vs63.6%,P=0.500)和恶心呕吐(2.1%Vs9.1%,P=0.194)发生率相似。PC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EP组高(36.2%Vs4.5%,P<0.001),3/4级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8.5%Vs0%,P=0.118)。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外周神经毒性(40.4%Vs38.6%,P=1.000)、肝脏转氨酶升高(31.9%Vs31.8%,P=0.992)、肌肉骨骼痛(21.3%Vs18.2%,P=0.715)和心电图ST-T动态改变(19.15%Vs25%,P=0.614),均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与临床上最常用的EP方案相比,PC方案可明显提高TNBC患者的pCR率,4年RFS有改善的趋势;两组方案耐受性相当。PC方案可以作为TNBC较为优选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这一结论还需Ⅲ期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