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研究与遗传预警
【6h】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研究与遗传预警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基质研究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复极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和功能研究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致猝死的遗传学预警研究——LRP6与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浦肯野系统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基质研究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是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ILVT的主要方法。近年的研究认为异常电位和缓慢传导区(Slow conductionzone,SCZ)与ILVT的成功消融密切相关,但是SCZ与ILVT的关系以及ILVT发生基质的电生理特点仍不清楚。因此,了解ILVT发生和维持的心肌基质并选择基于基质标测的消融策略成为ILVT消融治疗的趋势,并有望提高和预测ILVT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
  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技术标测并分析ILVT患者SCZ的解剖分布特征及电生理特点,探索ILVT发生和维持的基质及其在指导导管消融中的意义。
  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于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ILVT患者10例,包括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42.5±9.4岁。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标测,构建左室解剖模型,并分别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对左后分支电位(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potential,PP)及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进行详细标测并做特殊标记,分析SCZ的解剖分布特征;同时进行拖带标测并观察电位的变化,分析SCZ的电生理特性。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7例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均进行了三维标测,3例患者只在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了标测。能够记录到DP的SCZ位于左室后间隔基底部,长度约25.2±2.3mm,传导速度为0.08±0.01m/s,并且SCZ在窦性心律下和心动过速时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能够记录到PP的左后分支位于左后间隔部。7例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均可标测到DP与PP的交汇区,此交汇区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的位置相同,3例患者在标测DP与PP的交汇区时心动过速发生机械终止,并且所有患者在此交汇区进行放电消融均能终止心动过速。平均随访22.4±5.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临床症状及心动过速,并且无患者发生并发症。
  结论:可以记录到PP的左后分支远端与可以记录到DP的SCZ交汇区是ILVT发生和维持的基质,形成了ILVT折返的关键区域,该区域是消融ILVT的关键部位,通过对该区域的基质标测可实现窦性心律下ILVT的消融。
  第二部分 早复极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和功能研究
  已有的研究发现,个别基因变异与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syndrome,ERS)的发生相关,但是相关功能研究的缺乏限制了基因检测的应用以及对ERS机制的解释。
  目的:确定与ERS相关的基因突变,探索相应基因突变对离子通道功能的影响及其致病的机制。
  方法:研究对一名诊断为ERS的67岁男性先证者进行了临床评估与基因检测,确定了与ERS相关的基因突变。制作含有该基因突变的质粒并进行细胞转染,应用全细胞式膜片钳记录方法与激光免疫共聚焦成像技术,分析该基因突变对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从而确定该基因突变导致ERS的潜在病理机制。
  结果:先证者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V2-V6的ST段呈穹窿状抬高,并且胸前导联V2-V6以及下壁导联Ⅱ、Ⅲ、aVF均可见J波。先证者发生晕厥时可记录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而其他检查项目可排除先证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先证者的家族史显示,先证者的一个哥哥发生猝死。根据先证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先证者为ERS;基因检测提示:先证者携带未报道过的SCN5A基因的新杂合型错义突变A1055G,导致编码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基结构域Ⅰ的S5与S6之间的胞外环上,第352位酪氨酸被半胱氨酸所取代;膜片钳实验显示:转染突变体的细胞记录的钠通道峰电流密度(-33.39±14.29pA/pF,n=7)显著低于转染野生型质粒的细胞记录的钠通道峰电流密度(-238.68±97.13pA/pF,n=7),转染杂合型质粒的细胞记录的钠通道峰电流密度(-112.69±41.66pA/pF,n=6)是转染野生型质粒的细胞记录的钠通道峰电流密度的47%,并且突变体细胞钠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向负电位方向移动。激光免疫共聚焦成像的结果显示:与转染野生型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突变体质粒的细胞钠通道蛋白无论在细胞膜还是细胞浆,其表达均显著减少。
  结论:SCN5A基因的突变与ERS的发生密切相关。SCN5A基因新的杂合型错义突变A1055G可导致钠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下降及钠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是ERS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致猝死的遗传学预警研究——LRP6与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可由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cardiomyopathy,ICM)或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导致,已成为全球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CHF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对SCD的预测及预防对于CHF患者至关重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density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6,LRP6)在Wnt信号通路的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Wnt信号通路的调节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由此推测,LRP6的基因变异可能与SCD的发生关系密切。
  目的:探索LRP6基因的遗传标志物与不同原因导致的CHF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自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之间于阜外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中国大陆10家合作医院就诊的CHF患者。入选标准为:(1)由ICM或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 hy,DCM)导致的CHF;(2)经规范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Ⅱ-Ⅳ级;(3) ICM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或DCM患者LVEF≤45%。排除标准为:(1)除ICM和DCM外,其他病因导致的CHF;(2)持续性心律失常及起搏器依赖患者;(3)妊娠,伴发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肾功能衰竭等;(4)血标本质量检测不合格或基因测序失败的患者;(5)不愿意参加本研究或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至2014年8月,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SCD和非心源性猝死(Non-sudden cardiac death,NSCD)。选择符合条件的LRP6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预实验确定候选SNP,在所有患者中进行候选SNP的检测并分析其与CHF患者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中国大陆汉族人群中CHF患者1437例以及对照组450例,经过平均61个月(0.4-129个月)的中位随访,共546例(38%)患者发生死亡,其中包括发生SCD的患者201例(36.81%),以及NSCD患者345例(63.19%),对照组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任何终点事件。LRP6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发现SNP位点rs2302684与CHF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相关,尤其是在ICM引起的CHF患者中。显性模型下,携带rs2302684等位基因A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HR1.450,95% CI1.213-1.733)和SCD风险(HR1.844,95% CI1.387-2.452)。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后,携带等位基因A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及SCD风险仍然高于非携带者(全因死亡:HR1.425,95% CI1.189-1.706; SCD:HR1.783,95% CI1.337-2.378)。对于ICM导致的CHF患者,显性模型下携带rs2302684等位基因A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HR1.444,95% CI1.159-1.799)和SCD风险(HR1.958,95% CI1.380-2.780)。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后,携带等位基因A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及SCD风险仍然高于非携带者(全因死亡:1.440,95% CI1.153-1.799;SCD:HR1.911,95% CI1.343-2.719)。但在NICM患者中,未见rs2302684 T>A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LRP6基因多态性位点rs2302684与CHF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rs2302684T>A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及SC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于ICM导致的CHF患者的预后更有意义,是其发生SCD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警因子。

著录项

  • 作者

    郭琦;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浦介麟;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41.702;
  •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基质标测; 遗传基因; 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