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国家队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的对比研究
【6h】

对国家队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界定

2.1.2 对负荷的界定

2.2我国对竞走项目的研究现状

2.2.1 对竞走技术的研究

2.2.2 对竞走发展趋势的研究

2.2.3 对竞走训练方法的研究

2.2.4 对竞走高原训练的研究

2.2.5 对竞走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观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3.2.5 比较分析法

4分析与讨论

4.1 训练的主要内容及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分析

4.1.1 运动训练学对划分训练方法、手段种类的理论概述

4.1.2 训练内容及训练期间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分类

4.1.3 对本文负荷结构分类的说明

4.2阶段训练计划及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

4.2.1 外教组(意大利)阶段训练计划及各阶段的任务目标

4.2.2 国内组阶段训练计划及各阶段的任务目标

4.3运动员完成训练负荷的统计及其特点分析

4.3.1 王镇实际完成训练负荷的统计分析

4.3.2 陈定实际完成训练负荷的统计分析

4.3.3 王镇和陈定完成训练负荷的对比分析

4.3.4 王镇和陈定比赛成绩提高率对比分析

4.3.5 王镇和陈定太仓比赛负荷节奏变化分析

4.3.6 刘虹实际完成训练负荷的统计分析

4.3.7 高妮实际完成训练负荷的统计分析

4.3.8 刘虹和高妮完成训练负荷的对比分析

4.3.9 刘虹和高妮比赛成绩提高率对比分析

4.3.10 刘虹和高妮太仓比赛负荷节奏变化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国家竞走队内教组和外教组四名高水平20公里竞走运动员(2男2女)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运用运动训练学理论,对国家竞走队外教组(意大利)和内教组备战2011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太仓)暨国家队世锦赛选拔赛期间实际完成训练负荷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四名运动员所完成训练负荷结构的特点,并将国家队外教组和国家队内教组的训练负荷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共性特征与不同点。从而吸取外来训练的精华部分,并结合自己训练,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以提高我国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同时为探索我国竞走项目训练规律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内教组和外教组的四名运动员太仓比赛均取得了个人最好成绩,有三名运动员取得了世锦赛的参赛资格,就该阶段的整体训练负荷结构安排来说是合理的。
  2、两组运动员的整体负荷量呈现出大中小的趋势,相对应的负荷强度呈现出小大中的趋势;对于整体负荷结构的安排,运动员均较少进行100%以上目标强度的训练,较重视80%-90%目标强度的训练,但是80%-90%目标强度、90%-100%目标强度训练差别较大。
  3、内教组和外教组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均包括一般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速度、力量和技术训练,具体到训练手段外教组除内教组所采用的匀速走、匀加速走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变速走练习。
  4、内教组和外教组最大负荷量周基本上都出现在训练第一阶段的中段,最大负荷强度周出现在训练第二阶段的中间部分。但四名运动员的安排又各有特点,就负荷量来说王镇、陈定和高妮三名运动员呈现出两段式结构,刘虹则是突出一堂重点课,其余课次均匀安排;就负荷强度来说,陈定和高妮大强度课上午下午交替进行,王镇和刘虹则是上午下午连续安排的特点。
  5、内教组和外教组运动员在身体训练中均采取循环训练法,时间安排上内教组基本保持每周训练3次,训练手段丰富且全面;外教组每周训练的次数不固定,在重点训练课后一般都会安排身体训练,训练手段变化较多。

著录项

  • 作者

    马硕;

  • 作者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 授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 学科 体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林;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821.02;
  • 关键词

    竞走项目; 训练规律; 负荷结构; 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