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低渗透油藏开发关键技术探讨——以大港段六拨油田段南区块为例
【6h】

低渗透油藏开发关键技术探讨——以大港段六拨油田段南区块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绪论

1.1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2研究现状分析

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思路

1.3.1解决的关键和难点问题

1.3.2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主要工作介绍

1.5创新工作

第二章地质特征

2.1地理及构造位置

2.2开发准备程度

2.2.1勘探历程

2.2.2地质资料获取情况

2.3油组的划分

2.4构造与断裂

2.4.1构造特征

2.4.2断裂特征

2.5沉积特征

2.5.1沉积环境及特征

2.5.2沉积相带分布特征

2.5.3砂体形态及分布

2.6储层特征

2.6.1岩石特征

2.6.2储层物性

2.6.3储集空间

2.7油层分布

2.7.1油层厚度

2.7.2油层分布的影响因素

2.8油藏类型

2.9流体性质

2.9.1原油性质

2.9.2地层水性质

2.10油层压力和温度

2.10.1油层压力

2.10.2油层温度

2.11本章小结

第三章先导试验成果

3.1历史简况

3.2先导期油水井生产动态

3.3压裂改造效果

3.4先导期压力测试

3.5生产特点小结

第四章渗流特征

4.1油层渗流特征

4.2产油吸水能力

4.2.1产油能力

4.2.2吸水能力

4.3本章小结

第五章开发方式的选择

5.1开发层系划分

5.1.1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5.1.2主要开发目的层的确定

5.1.3开发层系划分

5.2天然能量评价

5.2.1封闭弹性驱

5.2.2弹性加溶解气驱一次采油采收率

5.2.3天然能量在全国同类油藏中的归类

5.3先导期注水井组效果分析

5.4注水开发时机的选择

5.4.1现有井递减分析

5.4.2压敏效应的影响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开发井网的选择

6.1合理井网密度的概念和原则

6.2影响低渗透油田合理井网密度的技术因素分析

6.2.1水驱控制程度与井网密度的关系

6.2.2采油速度与井网密度的关系

6.2.3原油最终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

6.2.4井网密度的经济极限

6.3本章小结

第七章油藏数值模拟

7.1油藏数值模拟

7.2注采方案优选

7.3开发指标预测

第八章油层保护

8.1储层的敏感特征分析

8.1.1油层损害的一般类型和原因

8.1.2低渗透油层的微粒粘土矿物类型及其敏感特性

8.2段南区块应用的油层保护技术

8.2.1系统的油气层保护钻井技术及设备配套

8.2.2深穿透射孔完井工艺

8.2.3有杆泵深抽举升工艺配套

8.2.4几点认识和探讨

第九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段六拨油田段南区块属岩性-构造油藏。由于该油藏地质上表现为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变化大、油层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特别是油层低渗透导致大井距开发注水效果差等特点,开发难度非常大;而且在现有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下,该区块的开发属于边际效益,投资风险非常大。段南区块的勘探工作始于1975年,截止到1997年9月8日共钻探井、评价井17口。其中只有10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流,获得工业油流的井第1个月试采的平均日产量16.3m3,一般1-2个月后产量降到5m3/d以下,且平均单井累产油仅3000吨。为分担开发风险,该区块作为未动用难采储量引进外资进行合作开发,通过高针对性的关键技术研究,目前该区块已成功投入开发。 本文着重针对段南区块低渗透油藏的特点进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低渗透油层压敏效应的研究,选择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不过度下降,避免了油井产量的异常快速递减;通过井网密度与水驱控制程度、采油速度、采收率和经济极限关系的研究选择合理的井网密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储量、改善开发效果,一方面又要降低开发成本;通过选用配套的钻井、完井油层保护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地层损害,实现了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段南区块的高效开发模式将为同类油藏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