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吉赋石水库集水区不同林地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6h】

安吉赋石水库集水区不同林地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气象气候特点

2.3 赋石水库概况

2.4 赋石村和缫舍村概况

第三章 板栗林地表径流污染物特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水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降雨特征

3.2.2 径流中主要污染物浓度

3.2.3 各污染物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板栗林和毛竹林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水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降雨量的变化

4.2.2 毛竹林地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浓度

4.2.3 径流中TN浓度的比较

4.2.4 径流中NH4+-N浓度的比较

4.2.5 径流中NO3--N浓度的比较

4.2.6 径流中TP浓度的比较

4.2.7 径流中COD浓度的比较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板栗林与次生林林地土壤养分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土样采集与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

5.2.2 土壤全氮含量的比较

5.2.3 土壤水解性氮含量的比较

5.2.4 土壤全磷含量的比较

5.2.5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比较

5.2.6 土壤全钾含量的比较

5.2.7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比较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选择浙江省安吉县赋石水库库尾的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林地和水库上游的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纯林林地设置径流小区,对自然降水条件下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流失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2012年3-10月共观测到10次产生地表径流的降雨事件,降雨量从28.2mm到303mm不等;板栗林10次径流的污染物浓度COD(6.12~11.14mg/L)>TN(2.163~5.371mg/L)>NH4+-N(0.733~4.220mg/L)>TP(0.276~1.742mg/L)>NO3--N(0.035~0.433mg/L);毛竹林6次径流的污染物浓度COD(0.77~8.87mg/L)>TN(3.424~5.339mg/L)>NH4+-N(0.553~2.140mg/L)>TP(0.222~1.422mg/L)>NO3--N(0.030~1.034mg/L)。径流中TN、NH4+-N和COD浓度与降雨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TP浓度与降雨量则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而NO3--N与降雨量之间没有表现显著相关性。
   N素是两个林地主要的流失元素,板栗林和毛竹林径流中TN平均浓度为3.707、4.270mg/L,TP平均浓度0.611、0.474mg/L,都远大于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阀值,而且两林分每次径流中的TN、TP浓度也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阀值。这表明板栗林和毛竹林林地对赋石水库的水体富营养化有潜在威胁。板栗林林地流失氮磷和还原性物质的量高于毛竹林,其中氨氮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比毛竹林林地高出一倍以上,全氮和全磷高出的量则相对较少,硝态氮流失量则低于毛竹林。因此,可以认为板栗林地输入水库的污染物多于毛竹林地。
   在板栗林和邻近的次生林设置样地,分别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养分含量。结果显示,两个林分土壤养分的含量在0~20cm土层的差异最大,板栗林0~2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含量比次生林分别低10.81g/kg、0.45g/kg、40.26mg/kg、12.25mg/kg,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有效磷含量比次生林地高2.73mg/kg。总体来看,板栗林土壤养分含量低于次生林。由于板栗林地植物多样性和覆盖率相对较低,部分林地裸露,降雨时易造成水土流失。板栗林地减少的土壤养分就会在强降雨条件下,以土壤小颗粒和溶解态的形式被径流携带转运迁移,这是板栗林地表径流中面源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