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
【6h】

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若干概念界定

1.4.1 通勤

1.4.2 通勤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

1.4.3 交通可达性

2.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2.1.2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2.1.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运输经济理论

2.2.2 城市经济与规划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3.通勤出行特征分析及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分类

3.1 通勤出行特征分析

3.1.1 通勤出行特征分析指标

3.1.2 通勤出行行为影响因素

3.1.3 通勤出行特征实例分析

3.2 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分类

3.2.1 城市空间及其扩展

3.2.2 扩展模式分类

4.通勤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区的边界定义与解释

4.1 城市边界的一般性解释

4.1.1 城市的界定标准

4.1.2 城市合理规模的新古典经济学解释

4.2 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及边界特征

4.2.1 城市经济区的范围

4.2.2 城市经济区边界特征

4.3 城市通勤成本的量化模型的建立

4.4 居民经济区位的选择-成本与效用分析

5.通勤距离对于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动力机制分析

5.1 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扩展

5.1.1 通勤距离与交通可达性

5.1.2 局部区域相对可达性的提高对居民和企业的吸引

5.1.3 城市整体可达性的提高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5.1.4 交通可达性对房产价格的影响

5.1.5 居民迁移模型

5.1.6 交通可达性影响土地开发强度

5.2 轨道交通、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尺度

5.2.1 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行速度对城市空间扩展规模的影响

5.2.2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与特性

5.2.3 轨道交通发展与通勤距离的影响

5.3 通勤成本与卫星城的发展

5.3.1 通勤成本与聚集经济

5.3.2 通勤成本与聚集经济双约束下的城市最优规模

5.3.3 通勤成本与卫星城的形成

6.基于通勤距离的城市经济区的影响力度量-以北京市为例

6.1 模型介绍

6.2 北京市轨道交通区与远郊区间的影响力分析

6.2.1 分析目标

6.2.2 假设及数据来源

6.2.3 计算及结果

6.2.4 结论分析

7.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3 局限性

参与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家制定的“控制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方针面临新的挑战。事实上,大城市规模并没有有效地得到控制,其增长仍然迅速,我国城市的空间粗放式的扩展而造成的土地浪费问题严重,各级政府不断在规划新的城市经济带或者大都市圈,同城化的热潮在各地不断掀起。结合上述背景本文从通勤距离的限制出发,结合目前轨道交通及城际铁路的发展讨论城市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规模。
   本文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发现在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中从通勤距离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城市交通与土地开发利用相互关系方面。在研究体系和学科重点上,仍侧重于在地理学、规划学等传统学科上的探讨,还没有真正形成多学科的融合,特别是将经济学融入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分析框架中的程度还不强。
   本文从通勤距离角度出发,为了下文的规范研究,首先分析了通勤出行的特征并阐述了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分类,以本文研究目的定义了通勤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区概念。然后通过对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动力机制的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是城市交通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而后者的直接表现即为城市交通的可达性,所以交通可达性是连接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键纽带,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相互作用的机制正是通过交通可达性的改变而实现的。交通可达性的改善,降低了通勤成本,并通过影响居民或企业的选址行为,而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规模。
   本文最后通过引入城市经济区影响力模型,采用2000年与2005年北京相关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区与远郊区间的影响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阶段内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向西和北的程度大于向东和南;轨道交通的发展,通勤速率的大幅提升,即使标准通勤距离未发生变化,也能增加居民的实际通勤距离,或者说轨道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们合理通勤距离,从而不断地扩大城市的最优规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