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光缓存器的全光时分交换技术研究
【6h】

基于光缓存器的全光时分交换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同步数字程控交换机

1.1.1 T型接线器与S型接线器

1.1.2 TST与STS交换节点单元

1.2 光交换技术

1.2.1 空分光交换

1.2.2 光时分交换

1.3 全光时分交换研究进展

1.3.1 基于光开关的全光时分交换

1.3.2 基于波长变换的全光时分交换

1.4 全光时分交换技术的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基于SOA中NPR效应的光开关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机械与热效应光开关

2.1.2 高速光开关

2.2 SOA中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

2.2.1 偏振态的邦加球描述

2.2.2 SOA中NPR效应的偏振态描述

2.3 基于SOA中NPR效应的光开关

2.3.1 偏振主态调整

2.3.2 NPR效应与工作电流的关系

2.4 实验结果

2.5 基于SOA的NPR效应的2×2空分光开关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OA中NPR效应的全光缓存器单元研究

3.1 全光缓存器研究进展

3.1.1 光纤延迟线型全光缓存器

3.1.2 慢光型全光缓存器

3.2 全光缓存器原理

3.2.1 缓存器的控制系统

3.2.2 缓存器工作电流分析

3.2.3 缓存器偏振态稳定性

3.3 全光缓存器单元实验研究

3.3.1 系统结构

3.3.2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全光时分交换研究

4.1 基于光缓存器的光时分交换

4.1.1 基于光缓存器的时分交换原理

4.1.2 缓存器单元输出功率均衡研究

4.1.3 数据包时隙交换最短安全时间间隔研究

4.2 基于两级串连结构的光时分交换实验研究

4.2.1 时隙压缩实验研究

4.2.2 三数据包光时分交换实验研究

4.2.3 四数据包光时分交换实验研究

4.3 基于四级串联结构的光时分交换研究

4.3.1 实验系统与原理

4.3.2 实验结果

4.4 基于STS结构的光时分交换研究

4.4.1 实验系统与原理

4.4.2 实验结果

4.5 基于SOA-NPR全光缓存器单元的全光交换节点设计

4.5.1 STS结构的光交换节点

4.5.2 TST结构的光交换节点

4.5.3 光交换节点的调度控制

4.6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同步时分交换是大型交换机的主流交换技术,尽管目前基于分组的异步交换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大型的交换局中,同步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其巨大的交换容量,仍然占有一定的规模。在开发高速全光网的时候,如何将已有的交换设备全光化,省去光电光转换,仍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全光缓存器可以在光域内实现光数据包的时分交换操作,避免了光-电-光的转换过程,有效克服了通信网络中的电子速率瓶颈,是未来全光时分交换设备的关键部件。以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为基础的全光缓存器是一种新型的全光缓存器,它具有结构紧凑、易于读写、可级联性好等优势。
  本论文在国家863项目“基于全光缓存器的弹性光分组交换环”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并行数字式级联结构全光缓存器的研究”的支持下,针对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开展全光开关及全光缓存器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瞄准同步数字程控交换机全光化,开展了全光时分交换系统的探索。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如下:
  1.通过对SOA控制电流与NPR效应的研究,实现了一种具有高性能的基于SOA的偏振光开关,其分光比与消光比均可达到30dB,并提出了一种基于SOA的NPR效应的2×2空分光开关。
  2.首次提出使用保偏光纤作为全光缓存器的延迟器件,可使系统获得更好的偏振稳定性,分析了信号光缓存圈数与SOA控制电流的关系,首次实现了基于该缓存器单元的40圈缓存结果,延迟时间为16.4μs,缓存粒度为0.41μs。该缓存器单元只含有一个有源器件SOA,是一种结构紧凑易于集成的可循环式全光缓存器。首次提出使用压电陶瓷对缓存器单元光纤延迟线进行压力调制的方法,改变缓存过程中的传输损耗,得到了10Gbit/s信号光缓存10圈的输出功率均衡的结果。
  3.首次实现了基于两级串联结构缓存器系统的三数据包时隙压缩与时隙交换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三数据包之间完备的时隙交换操作,可操作的最长时隙为124ns,时隙压缩可获得的最小安全时间间隔为13ns。并首次搭建了四级串联式的光缓存器结构,对单一数据包的分段缓存进行了实验研究,每个缓存单元的缓存深度达到90%。
  4.首次实现了一种基于SOA的NPR效应缓存器单元的空分-时分-空分(STS)结构的全光时分交换系统,并实现了数据包{A,B,C,D}到{D,C,B,A}的时隙交换操作。
  5.首次提出一种4×4结构的全光时分交换节点结构,采用并联反馈式缓存单元的组合,昂贵器件较少,且信号通过后完整性及一致性保持较好,由于SOA的增益作用,这种节点具备一定的自相似整形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