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ZX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的案例研究
【6h】

ZX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的案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序言

1 引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案例分析法

1.2.2 比较分析法

1.2.3 描述性研究法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论文结构与安排

1.3.2 论文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及理论概述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理论概述

2.2.3 混业经营理论

2.2.4 投行业务理论

3 ZX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背景研究

3.1 背景介绍

3.1.1 宏观经济背景介绍

3.1.2 ZX银行背景介绍

3.1.3 ZX银行公司业务背景介绍

3.2 ZX银行公司业务经营现状

3.2.1 公司传统业务领先股份制商业银行

3.2.2 特色业务和新兴业务位居市场前列

3.2.3 主要财务指标相比同业有所下降

3.2.4 市场认可度和品牌价值有待提升

3.3 ZX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战略定位有待细化

3.3.2 发展方式仍旧传统

3.3.3 品牌形象不够突出

3.3.4 支持保障不够有力

3.4 ZX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3.4.1 ZX银行与海外银行对比

3.4.2 ZX银行与国内银行对比

3.4.3 ZX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4 ZX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方向研究

4.1.1 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

4.1.2 新常态下金融行业改革趋势

4.1.3 新常态下银行同业竞争趋势

4.2 ZX银行竞争态势分析

4.1.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2.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4.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2.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3 ZX银行内部条件分析

4.3.1 ZX银行优势分析

4.3.2 ZX银行劣势分析

4.3.3 ZX银行机遇分析

4.3.4 zX银行挑战分析

4.3.5 SWOT矩阵

4.4 ZX银行转型的方向是公司业务向投行化转型

5 ZX银行公司业务如何向投行化转型

5.1.3 创新性

5.1.4 合作性

5.2 ZX银行转型的目标

5.2.3 调整负债业务方向

5.2.4 转化客户服务模式

5.3.1 实施轻资本升值策略

5.3.2 打造双轮驱动服务模式

5.3.3 加快表内表外转化

5.3.4 发展轻资本消耗产品

5.4.2 严控风险

5.4.3 优化结构

5.4.4 提升效率

5.4.5 培养人才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正在大幅度的提升。资本市场在我国逐步兴起,投资银行(以下简称“投行”)也随之出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可以说,投资银行是投资者选择投资的工具。投资银行将金融家与投资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并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行业的大跨越式发展,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行”)的业务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迭的融资要求。由于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持续提升,这些都导致金融行业历经了一段繁杂的发展进化历程。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向综合方向演变,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商业银行通过公司业务向投行化转型这种经营战略的转变,能够有效地将商行的业务与投行的业务结合到一起,形成多样创新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模式,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开辟新的道路。
  就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存在着以ZX银行、光大银行为代表的集团控股的“商行+投行”业务模式,也存在着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五大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控股的“商行+投行”业务模式。本文以新常态经济环境作为大背景,以ZX银行作为案例代表,重点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向投行化转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向投行化转型所会面临到的困难与机遇。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同业竞争等几个方面分析外部环境。通过对比,ZX银行存在战略亟需细化、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品牌形象需要突出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的问题。根据SWOT分析选择市场渗透策略。ZX银行投行化转型需要通过实施轻资本战略、打造“大资管+大交易”双轮驱动模式、加快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转化以及发展轻资本消耗产品等几个方面来实施并落地。因为只有做到全面的研究,才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向投行化转型在利润扩展、业务体系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本文将利用一系列的分析法对上述问题提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以及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实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