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测度与评价研究
【6h】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测度与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问题

1.1.3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内外文献研究总体进展

1.2.2区域物流枢纽研究现状

1.2.3中转能力研究现状

1.2.4文献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2区域物流枢纽评判研究

2.1 区域物流枢纽相关概述

2.1.1 区域物流枢纽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1.2区域物流枢纽的定义及建设意义

2.2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相关概述

2.2.1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的定义

2.2.2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的表征指标

2.3 中转能力与区域物流枢纽的关系

2.4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评价流程

2.4.1研究场景说明

2.4.2评价流程及测度方法

3区域物流节点中转供给能力测度

3.1 区域物流网络构建

3.1.1 区域物流网络的复杂性

3.1.2区域物流网络组成要素

3.1.3基于城市中转能力的区域物流网络构建

3.2 中转供给能力影响因素

3.3 中转供给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3.1 中转供给能力评价原则

3.3.2中转供给能力评价体系

3.3.3 中转供给能力评价指标量化

3.4 中转供给能力的评价方法

3.4.1 中转供给能力评价流程

3.4.2主成分分析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3.4.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4区域物流节点中转需求系数测度

4.1 相关概念的引入

4.2 中转需求系数测度流程

4.3 中转需求系数测度模型

4.4 评价结论

5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综合评价

5.1 相关参数定义

5.2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静态分析

5.3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动态分析

6.1 背景概述

6.2 区域物流网络的构建

6.2.1 区域物流网络研究范围

6.2.2区域物流网络组成要素确定

6.3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供给能力评价

6.3.1 中转供给能力评价指标量化

6.3.2数据标准化及指标相关性检验

6.3.3 中转供给能力评价结果

6.4 区域物流节点中转需求系数评价

6.4.1数据曲线拟合

6.4.2原始数据选取及处理

6.4.3评价结果及分析

6.5 中转能力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5.1静态分析

6.5.2动态分析

7.1 论文结论

7.2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网络和物流网络大规模形成,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区域物流网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城市在区域物流网络体系中的物流定位不够明确,而目前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也仍较为薄弱。在区域物流的未来发展实践中,若缺乏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和支撑,区域物流的发展必然荆棘满途、步履维艰。对此,本文以区域物流网络为研究范围,以区域物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区域物流网络中的节点城市是否为区域物流枢纽或有潜力成为区域物流枢纽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区域物流枢纽的明确,能够为区域物流网络中各个节点城市的物流定位提供客观合理的参考,促进区域物流网络的发展。
  本文提出区域物流节点中转能力的强弱是区域物流枢纽的评判条件,创新性地从供需角度提出了“中转供给能力”和“中转需求系数”的概念,并论证了这两个指标可以判断中转能力的强弱。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区域物流节点的中转供给能力和中转需求系数进行测度。在中转供给能力的测度中,本文主要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中转供给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中转需求系数的测度中,本文建立中转需求系数评价模型,并构造了“Max-average-min”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对中转需求系数进行量化测度。之后,本文提出了“坐标轴分析法”和“轨迹分析法”,分别对区域物流节点的中转能力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最终得到本文研究问题的结论。
  最后在实证研究中,本文研究了南宁、昆明、广州和湛江四个城市是否为面向东盟经济圈的区域物流枢纽或有潜力成为区域物流枢纽,最终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