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淀粉-丙烯酰胺类共聚物的制备及在煤泥水处理上得应用
【6h】

淀粉-丙烯酰胺类共聚物的制备及在煤泥水处理上得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絮凝剂现状与发展方向

1.2.1 絮凝剂的种类

1.2.2 絮凝剂发展方向

1.3 絮凝机理

1.3.1 电中和作用机理

1.3.2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1.4 煤泥水絮凝剂

1.4.1 煤泥水概述

1.4.2 煤泥水絮凝原理及絮凝剂的选择

1.5 淀粉接枝聚合反应过程

1.5.1 淀粉接枝的引发

1.5.2 不同离子类型的接枝共聚物合成方法

1.5.3 淀粉-丙烯酰胺类接枝共聚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4 淀粉-类接枝共聚物絮凝机理

1.6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阳离子型淀粉-丙烯酰胺类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对煤泥水絮凝处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与设备

2.2.3 淀粉(St)接枝丙烯酰胺(AM)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聚合反应过程

2.2.4 淀粉(st)接枝DMC、AM(st-g-AM-DMC)的合成

2.2.5 淀粉接枝DMC、AM(st-g-AM-DMC)的表征

2.2.6 絮凝实验

2.3 淀粉接枝AM、DMC(st-g-AM-DMC)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2.3.2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2.3.3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的探讨

2.4 St-g-AM-DMC的絮凝性能

2.4.1 自由沉降试验结果

2.4.2 真空抽滤试验结果

2.4.3 阳离子取代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离子型淀粉-丙烯酰胺类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对煤泥水絮凝处理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材料

3.2.2 实验装置与设备

3.2.3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AM)的聚合反应过程

3.2.4 淀粉接枝AM(st-g-AM)的合成

3.2.5 淀粉接枝AM(St-g-AM)的表征

3.2.6 絮凝实验

3.3 淀粉接枝(st-g-AM)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3.3.2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3.3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的探讨

3.4 St-g-AM的絮凝性能

3.4.1 自由沉降试验结果

3.4.2 真空抽滤试验结果

3.5 阳离子、非离子淀粉絮凝剂絮凝性能影响研究及絮凝机理分析

3.5.1 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5.2 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5.3 絮凝时间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5.4 阳离子、非离子淀粉絮凝剂絮凝机理分析

3.6 几种絮凝剂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展开▼

摘要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丙烯酰胺非离子共聚物及淀粉-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共聚物,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等手段表征了淀粉接枝非离子和阳离子共聚物,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单体及DMC单体已经成功接枝在淀粉上,合成的淀粉接枝共聚物符合预期结构,将其应用于煤泥水絮凝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在淀粉-丙烯酰胺二元共聚体系中,加入阳离子型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对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发剂浓度为3mmol/L,混合单体与淀粉质量比2.5∶1,单体质量(DMC∶AM)比为1∶3,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的条件下,产品接枝率85%,接枝效率74%。聚合反应机理研究表明,淀粉与丙烯酰胺单体的接枝聚合反应过程符合自由基加聚反应机理,接枝共聚反应的链终止既有双基终止,又有初始自由基终止。
   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淀粉与丙烯酰胺在水溶液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二元聚合物,考察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为0.6g/L,单体与淀粉质量比2.3,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h的条件下,产品接枝率80%,接枝效率78%。
   在比较淀粉接枝共聚物产品和常用的煤泥絮凝剂产品的基础上,将产品应用于煤泥水絮凝过程,表明合成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均优于目前常用的几种絮凝剂。考察了絮凝剂用量对沉降速度、透光率、过滤时间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St-g-AM-DMC用量在20mg/L,煤泥水透光率为95%;用量在18mg/L时,最大沉降速度为5.4mm/s;絮凝剂St-g-AM用量为15mg/L,透光率为82%;用量在13mg/L时,煤泥水的沉降速度最大为4.5mm/s;能够满足煤泥絮凝分离生产要求。通过比较,St-g-AM-DMC的絮凝效果更优于St-g-AM,表现在PH值适用范围广、絮凝时间短,透光率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