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外胆管癌患者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6h】

肝外胆管癌患者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肝外胆管癌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0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不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患者78例,行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1周、第1个月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并以年龄性别相同为基准选取健康体检人群共78例,抽取外周血行同样化验作为健康对照。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  1.入组研究对象中实验组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65—97(80.68±7.44)岁;ECOG评分0分18例,1分32例,2分24例,3分4例;胆道狭窄长度(2.81±1.08)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9例,B级57例;C级12例;肝门部胆管癌29例(Ⅱ期8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远端胆管癌49例(Ⅱ期5例,Ⅲ期21例,Ⅳ期23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年龄、性别均相同共计78例。  2.患者RFA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K、CD3+T、CD4+T、CD4+/CD8+T、IFN-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8+T、Treg高于对照组(P0.05),IL-4无统计意义(P>0.05)。  3.RFA治疗后1周,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显著下降。  4.RFA治疗后1个月内,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胆漏等未出现,但共计7例患者出现发热、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并发症率9%(7/78)。  5.T淋巴细胞变化分析:RFA治疗前后3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FA治疗后第1周NK、CD3+T、CD4+T、CD4+/CD8+T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增加不明显,但较治疗后1周有所下降;而RFA治疗后第1周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但较治疗后1周上升;治疗后第1周Treg淋巴细胞显著下降,之后继续下降,但下降缓慢。  6.细胞因子变化分析:RFA治疗前后3次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FA后第1周IFN-γ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增加不明显,较治疗后1周下降;治疗后第1周IL-4淋巴细胞显著下降,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较治疗后1周上升。  结论: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外胆管癌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可明显减轻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改善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增强了其抗肿瘤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