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急性期联合MECT的临床疗效研究
【6h】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急性期联合MECT的临床疗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改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的疗效差异,同时探讨抑郁症状与NSSI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期指导未来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纳入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入组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共75例,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34例,联合MECT组4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及病史资料,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伤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评估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倾向及自伤行为,并通过临床访谈评估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基线数据资料中,联合MECT组较单纯药物治疗组在吸烟史、与母亲关系、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HAMD-17、HAMA、自伤行为、自杀意念及自杀风险得分均随时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与联合MECT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联合MECT组在治疗第4周自杀意念严重程度减分较单纯药物治疗组高(p=0.0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联合MECT组的不良反应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治疗疗效相关性分析显示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总分与抑郁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伤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既往自伤行为评分、基线自伤行为评分与HAMD-17基线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自伤行为疗效与抑郁症状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急性期治疗中,单纯药物治疗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更好地缓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疾病单元,或是抑郁障碍的另一个临床亚型,而非单一作为抑郁障碍的伴随症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