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SRM-IV前庭诊疗系统对中枢性眩晕治疗效果观察
【6h】

SRM-IV前庭诊疗系统对中枢性眩晕治疗效果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中枢性眩晕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虽经治疗但眩晕症状却长期得不到消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前庭康复大致分为主动式全身协调康复模式和被动式局部辅助康复模式。前者,适用于具有一定自身活动能力的人,后者适用于前庭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自身活动受到较大限制、不能独立维持平衡的患者,如患者行动受限(偏瘫、头部或者颈部固定)、认知障碍(难以配合医生指令)、心理障碍(不信任康复医师、惧怕跌倒伤)等。SRM-IV前庭诊疗系统结合机械、电子及图像处理技术,可作为被动式局部辅助康复的工具,已有较多报道其对BPPV的复位及康复治疗效果显著,但SRM-IV前庭诊疗系统对中枢性眩晕的康复治疗及效果评估当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利用SRM-IV前庭诊疗系统进行机械辅助的前庭康复治疗,评估其对中枢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对进一步指导临床中中枢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意义,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对象与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中枢性眩晕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患者20例,采用药物治疗联合SRM-IV前庭诊疗系统行前庭康复治疗:每7±2天一次,一月4次,方案为:双侧水平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20例,仅采用药物治疗,且两组患者具体用药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一个月后予以量表评估,结果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1)通过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总分评估患者的头晕和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2)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者重心主动转移与姿势控制能力;(3)采用起立行走试验(The Timed Up and Go test,TUGT)量表评估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4)应用主观疗效评价量表评估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比较两组患者量表差别,做出统计学推断。  结果:  (1)基线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中枢性眩晕康复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既往病史及辅助检查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且可比。  (2)DHI量表评分: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DHI量表总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DHI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DHI量表总分康复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Berg量表评分: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Berg量表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个月后,康复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月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Berg量表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4)TUGT: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个月后,康复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月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5)主观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行主观疗效评价,以“总有效=有效+显效+治愈”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主观总有效率为40%,康复组治疗后主观总效率为7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观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SRM-IV前庭诊疗系统前庭康复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均可改善中枢性眩晕患者眩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缓解眩晕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2)经过为期1个月前庭康复,SRM-IV前庭诊疗系统前庭康复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对于患者姿势控制,重心转移,功能性步行的改善,两者无差异,而对于患者主观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3)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可通过改变体位刺激各半规管进行功能锻炼,可作为治疗中枢性眩晕的被动前庭康复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