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农村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农村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贫困”及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第一节 贫困的定义及类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

第三节 新时期精准扶贫思想

第二章 对我国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及扶贫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我国农村贫困群体产生的政治学理论分析

第二节 当代农村贫困概念的延伸及特点

第三节 当代农村扶贫问题聚焦

第三章 农村基层扶贫实践案例分析

第一节 农村扶贫实践中的异化现象

第二节 贫困县扶贫中的乱象

第三节 基层扶贫工作中的两难与冲突

第四章 我国农村扶贫的路径及对策

第一节 以理论为导向确保农村扶贫实践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坚持实践标准 推进精准扶贫

第三节 坚持群众路线 转变扶贫机制

第四节 坚持科学发展 提升扶贫质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贫困一直都是困扰着社会发展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系统研究,指出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无产阶级要摆脱阶级的贫困,必须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在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后,并没有立即消灭贫困,相反却在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面对生产力不发达的事实,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精准扶贫、消灭贫困,成为当前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角,总结我国农村扶贫的历史经验,针对当前农村扶贫工作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从贫困的概念入手,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与中国化的扶贫思想进行了理论的承接,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发展路径廓清了历史轮廓,指出当前农村扶贫的中心任务是将扶贫与小康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当前农村扶贫的重点是解决精准扶贫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部分,文章将重点放在了农村致贫的原因分析和问题呈现上,在深入剖析案例、系统性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为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深入和发展。  本文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全文写作的一条红线,将“民族化”和“时代化”作为整个课题讨论的重点内容。可以说,整个选题最终的落脚点是一个“化”字。这个“化”包含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是如何从制度的批判转变为制度的建设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个过程;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指导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的,这个实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时代相结合的过程。

著录项

  • 作者

    符悠悠;

  •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汪晓莺;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农村扶贫,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