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州博物馆馆藏清代黄铜钱币的相关问题研究
【6h】

鄂州博物馆馆藏清代黄铜钱币的相关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相关研究的回顾

2.1中国古代钱币

2.1.1中国钱币史学研究

2.1.2古钱币合金成分的研究

2.1.3钱币铸制工艺研究

2.1.4钱币锈蚀方面研究

2.2早期黄铜及黄铜钱币

2.2.1早期黄铜的出现及相关研究

2.2.2黄铜钱币

2.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样品来源及背景

3.1鄂州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概况简述

3.2鄂州博物馆概况

参考文献

第四章合金成份及腐蚀产物研究

4.1引言

4.2样品及处理

4.3实验部分

4.3.1本体XRF合金成分分析

4.3.2锈蚀产物XRD物相分析

4.4测试结果讨论

4.4.1钱币本体合金配比的讨论:

4.4.2锈蚀产物的讨论

4.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腐蚀原因分析

5.1引言

5.2实验数据

5.3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5.4结果与讨论

5.4.1埋葬环境分析

5.4.2锈蚀机理分析

5.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保护建议

6.1清洗

6.2加固

6.3缓蚀处理

6.4检查稳定性

6.5封护涂层

6.6预防性维护

6.7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鄂州博物馆馆藏的一批清代黄铜钱币,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锈蚀,且锈蚀的颜色多种多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的钱币虽然外观较为完整,但内部已被腐蚀空了,称之为“蛀虫式”腐蚀。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手段,对湖北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当地出土的几枚锈蚀较明显的清代黄铜钱币进行了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及相关文献,对黄铜钱币的成分演变、黄铜钱币的腐蚀机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方案。为钱币的收藏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钱币本体含锌量34%~41%,含铜量54%~59%,含铅量3.51%~7.77%,合金配比稳定科学,显示清朝中后期黄铜合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腐蚀产物中首次发现了绿铜锌矿(Zn3Cu2(OH)6(CO3)2),此外还有黑铜矿(CuO)、红锌矿(ZnO)、铜盐(CuCl)等,当地埋葬环境中较高的Cl-含量(包括环境的污染)可能是致使这批黄铜钱币腐蚀较严重的主要原由。 长期开放而复杂的电化学溶蚀作用使锌的,甚至铜的溶解沿一个方向不可逆地进行着,这可能就是看到的锈蚀产物不多,但破损严重且呈现“蛀虫式”腐蚀特征的原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