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6h】

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引 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三)组织结构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延伸

(三)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四)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

三、弗里德曼货币理论

(一)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二)弗里德曼的危机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流通理论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

四、两种货币理论的比较

(一)货币数量研究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三)货币的定义、本质和职能

(四)货币流通质与量的考察

(五)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

(六)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五、两种货币理论对我国当前应对通货膨胀的启示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马克思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中各自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两大货币理论对世界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制定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两大货币理论的研究不仅关乎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率,而且关乎这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货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得出现阶段我国应对通货膨胀问题的一些启示。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一般都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范围限定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之内,本文试图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延伸和拓展到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有关资本形式分析的部分。文章指出虽然马克思货币理论早于西方资产阶级货币学说一个多世纪,但是其货币需求理论就已经包含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这一点有助于解开一直以来人们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内容的误解。  马克思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商品分析开始,沿着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思路,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以及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马克思通过对货币职能的论述正确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述了信用货币和危机理论,指出货币危机的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信用制度只是加速了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对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基础之上,认为对货币流通的研究应该区分金属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两种情况,而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所特有的现象。  现代货币数量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使发达国家陷入“滞胀”局面,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迎来了其“大革命”的时代。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不同于马克思的金属货币论,仍然带有货币名目论①的特征。他的货币理论侧重于商品价格和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其基本观点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数量决定名义收入,货币研究集中于供给方面,要想避免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政府则应该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摒弃财政政策。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情形下如何正确运用货币理论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寻求挽救经济的出路。近年来,我国也有部分学者主张摒弃马克思经济学,盲目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希望用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解释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本文将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马克思货币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当前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应当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贷规模的控制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等方面。

著录项

  • 作者

    赵燕梅;

  •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
  • 学科 西方经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丁堡骏;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马克思,弗里德曼,货币理论,通货膨胀;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3:53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