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金属表面有机分子多层膜发光研究
【6h】

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金属表面有机分子多层膜发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技术在纳米等离子体激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金属表面多层卟啉分子超薄膜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研究

第三章金属表面卟啉衍生物分子超薄膜的STM研究

第四章金属表面三重态分子超薄膜的STML研究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信息工业的高速发展,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也步入了纳米尺度,纳米光电子学应运而生。它结合了光电子技术与纳米技术,主要研究纳米结构中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纳米等离子体激元光子学则是近年来纳米光电子学领域中研究十分活跃的一个新兴分支。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介绍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诱导发光技术(STML)研究纳米等离子体激元光子学中亚波长尺度内电子与光子、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与分子偶极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
   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技术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高度局域的隧穿电子非弹性隧穿激发隧道结发光,并利用高效率的光子收集系统与高灵敏的光子检测系统来测量隧道结发射出的光子信息。它具有超高的空间、时间、能量分辨率,从而揭示了亚波长尺度隧道结内所发生的各种电光转换过程,有助我们理解纳米级尺度载流子输运与复合特征、能量转移与传递过程。
   在第一章中,我们主要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诱导发光技术和纳米等离子体激元光子学的背景。其中,我们将突出介绍STML 技术应用于研究纳米等离子激元光子学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发展潜力。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与纳米等离子体激元技术的完美结合,我们力求在单分子尺度上对电子与声子、电子与光子、光子与纳米环境、等离子激元与分子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清晰的物理图像,并最终实现纳米环境中单量子体系光子态的精确控制。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介绍金属表面多层卟啉分子薄膜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研究。首先,我们在原子级平整的金属表面,热蒸发沉积逐层生长多层卟啉分子超薄膜,然后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诱导发光技术研究金属针尖-
   分子-金属衬底隧道节的发光现象。实验中,我们发现针尖-衬底组成的纳米谐振腔中针尖诱导等离子体激元发光模式会随针尖状态变化而发生改变。通过脉冲修饰针尖或者选择不同的针尖,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等离子激元模式的纳米谐振腔。然后,在谐振腔中引入卟啉荧光分子。通常情况下,由于金属表面的荧光萃灭效应,卟啉分子偶极需要一定的脱耦合作用(多层膜中,卟啉分子自身做脱耦合层)才能实现中性分子偶极发光。
   实验发现,在亚波长尺度的纳米谐振腔中等离子体激元与卟啉分子偶极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耦合作用。当卟啉分子偶极的跃迁能级与等离子体激元的模式相匹配时,会发生明显的卟啉分子荧光共振增强,甚至会使得一些原本不发光的卟啉分子高振动激发态能级发光(即热荧光现象)。进一步,我们还发现了受到等离子体激元模式调制的分子发光能量高于激发电子能量的分子上转换荧光现象,进而提出了等离子体激元辅助的分子上转换荧光机制。
   在第三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STM 研究金属表面卟啉衍生物超薄膜的结构与组装,并尝试了化学修饰卟啉衍生物分子STM 诱导发光研究。在实验中,我们首先探索了卟啉分子通过溶液滴分子自组装制备方式在原子级平整金属表面生长卟啉分子超薄膜的可行性。从而实现溶液法在金属表面制备难以热蒸发沉积生长的大卟啉衍生物分子Bz2OxP,NaPh2OxP,Pyr2OxP,Porph2OxP 超薄膜。通过STM 图像,我们观察得到母体OxP 卟啉内环N 键上不同取代基的化学修饰对卟啉分子结构与金属表面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取代基时,卟啉分子不仅非常稳定,适合热蒸发,而且金属表面组装非常有序平整。但当内环N 键上添加较小取代基苯甲基(又叫苄基,用Bz表示)时,分子热稳定性差,不适合热蒸发,只能溶液组装方式制备超薄膜。随着取代基团进一步增大(萘甲基NaPh→芘甲基Pyr→卟啉环甲基Porph),其金属表面有序组装难度逐渐加大,且往往需要低温退火才能观察其表面小范围有序结构。实验发现,不同的取代基会修饰并改变金属表面分子构型以及其自组装结构。但从另一个角度,随着取代基的增大,分子跟衬底间的萃灭效应减弱,有助于实现单个分子荧光,这将是实现单分子发光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该卟啉衍生物无法制备金属表面多层膜脱耦合层,我们始终无法获得卟啉类衍生物分子发光。我们所获得的针尖-卟啉衍生物-衬底隧道节发光更多的反映了隧道节中纳米等离子体激元发光的特征,分子的引入是作为间隔层减弱了等离子体激元发光。
   在第四章中,我们探讨了分子寿命对于隧道节内分子发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金属表面长寿命(~μs)三重态分子(PtOEP,Eu(dpm)3和Ir(ppy)3)多层膜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研究。实验证实,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常见的三重态分子PtOEP 可以在金属表面热蒸发沉积生长成平整有序的多层超薄膜结构,但即使在光致金属表面超薄膜磷光信号非常强的时候,仍然没有观察到隧道节电致PtOEP分子三重态发光。进一步,我们还研究了稀土离子类三重态分子(Eu(dpm)3和Ir(ppy)3)的组装与STML 发光特征。由于Eu(dpm)3和Ir(ppy)3分子均为极性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强,所以其在金属表面无法形成有序结构。但对于Eu(dpm)3分子,其在多层膜之后则逐渐展现部分分子有序结构,无疑体现了Eu(dpm)3分子的独特性,即分子间相互作用中排斥力与吸引力的一种平衡,而其中衬底起的作用至今仍是一个迷。与PtOEP分子类似,稀土离子类分子多层膜STM 诱导发光也没有观察到分子发光信号。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高度局域的电子注入激发(可达到单分子激发水平)与分子三重态长寿命共同导致光子发射过程的动力学速率过低。另一方面,三重态分子能级中缺少能够与纳腔等离子体激元发生耦合作用的电子态,即纳腔等离子体激元只能泵浦激发增强分子单重态之间的跃迁,而无法直接泵浦激发基态分子进入三重态能级。
   最后,我们将初探在隧道节内引入复杂OLED 结构(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研究。首先我们设计了针尖-多层PtOEP-7 层TPP分子-金属衬底样品的隧道节发光,并获得了TPP分子发光信息,而同时测得的光致发光信息则同时包含PtOEP和TPP分子的信息。实验表明,对于隧道节内复杂分结构是可以实现分子发光的,同时隧道节内发光的分子也可以并非最外层分子发光。更深入的,我们还设计了针尖-Eu(dpm)3分子-TPD分子-衬底以及针尖-Alq3分子-Eu(dpm)3分子-TPD分子-衬底体系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实验。但其电致发光结果却始终表现为纳腔等离子体激元发光的信息,无分子发光信息。更没有观察到TPD分子作为Matrix,向三重态分子发生的共振能量转移。这种传统OLED 结构在隧道节中之所以并没有观察到分子发光,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电子传输层或者空穴传输层厚度不够,不足以起到控制电子传输或者空穴传输的作用;第二,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的高度局域注入,不能形成有效的截面电流,不利于OLED 结构的发光。
   总结,我们通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诱导发光技术,研究了隧道节内纳米尺度上的电子与光子、等离子体激元与分子偶极、分子偶极与分子偶极之间的耦合与转换相互作用,同时还探讨了隧道节内载流子输运控制对于隧道节发光的影响。这对于推动纳米等离子体激元技术在分子尺度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