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及血脂控制状况调查
【6h】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及血脂控制状况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调查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总体人群的基本情况

2、合并ASCVD患者的特征

3、2型糖尿病患者降脂药物使用情况

4、各降脂药物使用情况

6、合并各级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及血脂达标情况

7、影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病例报告表填写说明

综述: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之一,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调查:估测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实质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遗传因素、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脂代谢紊乱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多表现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是降脂治疗的基石,被认为是实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的核心机制,强化他汀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一定程度的逆转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多项研究还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等多种用途,更是能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在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医学的发展、多学科合作的加深,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风险的认识也逐步增加,市面上也有较多降脂药物可被选择,但血脂异常的治疗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尽管接受治疗的个人的实际人数有所增加,但接受治疗但未达到推荐治疗目标的患者占多数,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往往不能达到指南推荐的控制水平,从而未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达标情况及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2010年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率先进行“中国心血管代谢病系列登记研究”(China 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diseases Registration study,CCMR)的一部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全国性评估研究”(CCMR-3B STUDY简称3B研究),其中我院作为西南片区一分中心共调查98名2型糖尿病患者。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情况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更好的控制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情况提供相应用药指导或改进措施。  方法:参与一项全国多中心大规模的横断面研究——CCMR-3B STUDY,于2010年7月~2011年2月在我国6大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的104家各级医院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调查问卷方式采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教育程度、医保情况、收入情况以及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酸、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治疗史等,再汇总成数据库,借助该研究相关数据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情况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其中我院作为西南片区一分中心共调查98名2型糖尿病患者,因调查患者人数较少以致代表性不高,故本课题结合整个CCMR-3B STUDY六大区域的所有25454名患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的整体水平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并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用药指导提供依据。  结果:  (1)共调查25454名患者,平均年龄(62.6±11.83)岁,平均BMI为(24.8±3.57)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7.6±2.02)%,甘油三酯(TG)平均(2.0±1.67)mmol/L,总胆固醇(TC)平均(5.0±1.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平均(2.8±0.91)mmol/L,总体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达标率为44.87%(11403人),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且舒张压(DBP)<80mmHg的达标率为40.73%(10367人),低密度脂蛋白(LDL-C)<2.6mmol/L的达标率为42.84%(10880人),血糖、血压、血脂三项均达标率为20.62%(5244人)。从整体来看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偏高,以LDL-C水平升高为主,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均不高(小于50%)。  (2)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ASCVD)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025例,甘油三酯(TG)平均(1.9±1.51)mmol/L,总胆固醇(TC)平均(4.8±1.66)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平均(2.7±0.93)mmol/L,有2203例(36.56%)患者使用降脂药物,其中2063例(93.65%)使用他汀类药物;总胆固醇(TC)<4.5mmol/L的达标率为43.22%(2604人),低密度脂蛋白(LDL-C)<2.6mmol/L(一级预防)的达标率为47.99%(2887人),低密度脂蛋白(LDL-C)<1.8mmol/L(二级预防)的达标率为15.00%(904人)。不合并ASCVD的患者组共19429例,甘油三酯(TG)平均(1.9±1.51)mmol/L,总胆固醇(TC)平均(4.8±1.66)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平均(2.7±0.93)mmol/L,有3639例(18.73%)患者使用降脂药物,其中2991例(82.19%)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总胆固醇(TC)<4.5mmol/L的达标率为33.93%(6586人),低密度脂蛋白(LDL-C)<2.6mmol/L(一级预防)的达标率为41.24%(7993人),低密度脂蛋白(LDL-C)<1.8mmol/L(二级预防)的达标率为10.97%(2074人)。合并ASCVD的患者组较无ASCVD患者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血脂水平控制更好、达标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ASCVD)后才更多使用降脂药物,血脂水平控制更好,而暂未发生ASCVD的患者进行一级预防的则较少,也导致血脂水平的偏高、达标率的降低。  (3)使用他汀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054人(19.86%),无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心血管一级预防LDL-C<2.6mmol/L达标率为41.92%(2113人),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心血管二级预防LDL-C<1.8mmol/L达标率为14.68%(742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共20400人(80.14%),无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心血管一级预防LDL-C<2.6mmol/L达标率为43.06%(8767人),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心血管二级预防LDL-C<1.8mmol/L达标率为10.96%(2236人)。其中仅二级预防LDL-C<1.8mmol/L达标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预防LDL-C<2.6mmol/L达标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05)。  (4)以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分级作为自变量,对血压达标(SBP<140mmHg且DBP<80mmHg)率、血糖达标(HbA1C<7.0%)率、血脂达标(LDL-C<2.6mmol/L)率进行有序Loge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锻炼、病程等混杂因素后,  结果提示:  ①血糖达标率:单纯的2型糖尿病患者组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组血糖达标率低;  ②血压达标率:低风险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组较有心脑血管疾病组血压达标率更高。  ③TC达标率:其他风险组均较有心脑血管疾病组TC达标率低;  ④LDL达标率:仅有糖尿病组与中等风险组比有心脑血管疾病组LDL-C达标率低;  ⑤血糖、血压、血脂三项均达标率:仅有糖尿病组、中等风险组较有心脑血管疾病组三项达标率低。  结论:  (1)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均较高,控制达标率较低。  (2)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降脂药物使用率低,使用降脂药物的患者中多数选择他汀类药物。  (3)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降脂药物使用多用于出现相关并发症后的治疗,预防用药(一级、二级预防)使用率低。  (4)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脂用药方面缺乏专业、规范的指导,对血脂紊乱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认识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